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2014年的“新年汉字”:进
编辑视线
求解当下中国的“问题与改革”
如果要用一对词语来解读当下发展变化的中国,那么,问题与改革应该是合适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问题”与“改革”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而对问题与改革关系的阐述,最深刻的概括是:“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过去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的改革又站在了新的起点。高级领导干部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推动什么?本报“声音”“现场”两个栏目刊发的近200篇稿件,可以作为生动的样本,而问题与改革,正是贯穿其中的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问题意识,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领导干部提要求使用的一个高频词。从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把握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摆整改问题,再到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中央都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
找到真问题、抓准大问题,需要清醒的研判、战略的定力,更需要扎根群众,回应民意,从大局谋划,从要紧处着眼,从群众期待中汲取智慧和动力,切实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难点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以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问题意识”到“三种意识”,强调的是坚定不移实现改革部署的信心和决心。从落实的角度而言,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既是问题意识的递进延伸,也是其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变魔术,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增强“问题意识”与“三种意识”,攻坚克难,闯关夺隘,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发芽。
本期特别策划,不论是梳理分析、调查回访,还是约请九位书记说说他们心中的“新年汉字”,都是上下呼应、凝聚共识,都是对当下中国“问题与改革”的求解,从中不难窥见新的一年国家治理的新思维。期待这些思想的光焰激发行动的力量,建设性地回答时代的问题,将改革蓝图变为现实。
专家点评
通过传播平台
展示执政品格
领导干部发声需要传播平台,例如信息公开发布的平台、新闻媒体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领导干部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就某些具体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这都有助于群众更好地了解干部。知情促进参与,沟通凝聚共识,这将有助于缩小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从政治传播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展示执政品格的过程,也是一种表达、动员能力的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杨光斌
高级干部应该
习惯公开言行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习惯于在公众视线下表达自己的观点、曝光自己的言行,很有必要。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官员与公众之间积极的、良性的互动。首先展示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愿,而这种自觉是政务公开、阳光从政所需要的。我们乐意看到这种变化,但也更希望干部与公众的直接互动能够制度化、常态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范永茂
获得民意支持
不能“只做不说”
党政干部公开发声,符合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的要求。这有助于增强群众对党政机关及干部的信任度。产生误解甚至不信任,就是因为平时不了解、不熟悉。因此,领导干部应该调整埋头苦干、“只做不说”的思路。领导干部公开表达自己的施政理念,发表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立场,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获取民意支持,推动问题解决。这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一种体现。
中央党校政法调研部研究员张勇
报道领导干部
改变只重“两头”
长期以来,中央媒体有关领导干部的新闻报道比较关注“两头”,一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另一头是基层干部中的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处于中间的省市领导干部的活动和声音比较少,而这“中间”层级的领导干部上对党和国家,下对一方百姓,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他们来贯彻,改革发展要靠他们来推动落实,是非常重要的。人民日报的“现场”和“声音”栏目聚焦省部级领导干部,报道他们生动、鲜活、深刻的言论,近距离展示他们的活动,对有效塑造和传播领导干部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作平
办实事别考虑
“为形象加分”
日常看到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的新闻,多为会议、活动等工作报道,这主要不是媒体的问题,而是这些干部经常陷在会议和事务之中,没有多少深入实际的内容可报道。现在个性化的、鲜活的新闻多了,是新的变化。但应当注意的是,通过这样的报道“为自己的形象加分”,这种思路是不对的,领导就是服务,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作秀,而是要实实在在为民做事。改善形象,重点不在于表面化的事情。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要常态化,报道也要常态化,重在报道如何制度化地为老百姓办实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
本报记者赵兵何璐采访整理
2013 省部级干部关注什么?
——以“声音”“现场”栏目188篇稿件为样本
“声音”和“现场”,是本报以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含副省部级)为报道对象的两个栏目。
“声音”栏目刊发领导干部的发言、谈话,真话、真情、真知,权威发言,百姓情怀,2013年发稿88篇。
“现场”栏目主旨为“直面时代问题,助力中国前行”,现场特写,一线直击,报道领导干部的调研、会议等活动,2013年发稿100篇。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应对多重挑战,坚持稳中求进,实现良好开局,其中,用改革的办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成为鲜明特色。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的改革又站在新的起点上。
省部级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极其重要的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承上启下,推动落实,开拓创新,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
分析省部级干部所关注的、思考的、推动的,不仅可以了解这个层级的高级领导干部的施政思维,更可以观察当下中国在求解“问题与改革”、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的新趋势。“声音”、“现场”栏目刊发的188篇稿件,无疑是有价值的样本。
通过对188篇稿件的话题领域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3个话题涉及最多,此外,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法治建设、民生服务和社会事业、意识形态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也都谈到。这10多个领域,正是领导干部工作的主要方面。其中谈得较多的几个话题, 也体现出“一把手”工作的重心,同时,全面深化改革、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也印证了2013年两项重大的活动:召开三中全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声音”、“现场”栏目作为窗口,188篇稿件作为样本,呈现出统筹协调、上下呼应的改革方法论。顶层设计需要与基层创造相互激荡。走过2013年,步入2014年,我们有理由坚定信心、满怀期待。
本报记者朱卫禄姚懿文整理
书记来了之后
省长说过之后
——对“现场”栏目4篇报道的跟踪回访
“现场”栏目报道高级领导干部的调研、会议等活动,突出问题意识。讲了什么、做了什么,都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杜绝作秀。
对4篇报道的跟踪回访,也是一种“较真”。领导干部到现场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更愿意看到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制度建设,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使同类问题的解决程序化、规范化、常态化。
书记来了之后、省长说过之后,变化发生了。而变化之后,是改革的深入推进。
山西清徐县圪垛儿村脱贫谋发展
“书记再来,肯定给个大惊喜”
本报记者刘亮明
【新闻回放】
2013年2月19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深入贫困山区太原市清徐县圪垛儿村调研,和村民共同探讨脱贫致富路子(见本报2013年2月21日11版“现场”栏目)。
【回访调查】
进入吕梁山,车子在山路上盘桓近一小时,圪垛儿村到了。数九隆冬,但山腰干果林地里仍随处可见管护劳作的村民。
武有忠是村里红枣合作社的技术员,夏天,他和本家三叔武三绵跑了5趟山外的农贸市场,共卖了1000多斤葡萄,每斤卖了30多元,比在山里多卖了20多元,补回了冻灾损失,尝到了“跑市场的甜头”。省委书记袁纯清来调研时,留下的“因地制宜、科学种植、节水引水、市场经营”建议,成了去年一年全村的发展秘方。
“袁书记嘱咐要多种核桃,耐旱。去年遭了冻灾,俺们没灰心,又整治山地种了60多亩核桃。”60岁的圪垛儿村核桃合作社负责人武三绵底气十足。 武下生家老两口去年就加入了核桃合作社,4亩核桃都统一管理经营。71岁的女主人王反香快人快语:每亩有300元的土地流转费,米面有儿子给买,加上自己种的大白菜,过个庄户人家的日子没问题!
年轻的大学生“村官”高旭斌介绍,去年,按照袁书记的嘱咐,村里一是在山上建了二级提水站,今年开春把管线一铺,灌溉就有了保障;二是通过扶持村上的能人,组成了2个核桃合作社、1个红枣合作社,为全村科学种植、管理做出了示范。
说到愿望,乡亲们几乎异口同声,当紧的是两件:一是能把出山的5公里多山路修好,二是在建提水站的同时,再能把10多公里外养天池村的山泉水引过来,那圪垛儿村就有了百年基业。“地里的好东西产的多了,运出去也值钱了,观光采摘旅游呼呼就干起来了,还愁兜兜里钱少?如果袁书记再来,肯定能给他个大惊喜。”
【当事者说】
定下的水池子修好了,今年就能浇山上的核桃、红枣了,肯定能有好收成。回去替俺们好好感谢袁书记。
核桃合作社社员王反香
话都说在了关节上,因地制宜,科学种植,节水引水,市场经营。这一年,俺村就是这么干的。
红枣合作社技术员武有忠
吉林大安市安广镇永庆村科技助增收
“专家到田头,发展不发愁”
本报记者刘文波
【新闻回放】
2013年8月22日,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来到大安市安广镇永庆村走访调研,坐在炕头上和农民唠实嗑,共商农村发展大计(见本报2013年9月4日11版“现场”栏目)。
【回访调查】
近5个月过去了,大家提的意见和建议落实了没有?村里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些什么变化呢?记者重返大安市安广镇永庆村回访。
上次当着省委书记的面,有村民提议:除干部下乡外,还应多派些农业专家、畜牧专家下来指导生产。“这个建议迅速得到了落实。”永庆村党支部书记肖树芳说,大安市整合农业、畜牧、农机、科技等部门的农业专家、畜牧专家来到永庆村,集中指导、举办培训、入户传授。“利用冬闲更要推广农业科技。”春节前,农业局、畜牧局、科协还将“打捆”来永庆村进行技术培训。
专家们带着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实实在在促进了村民增收。村民周保国对养羊这事,刚开始还很犹豫,畜牧专家入户传授技术后,他了解了羊的疾病防治、育肥等管理方法,增强了信心,试着买了10只羊,不久下了19只羊羔。“这几个月就把本都回来了,纯利润都到一万五啦。”他兴奋地说。
想上项目,缺钱怎么办?大安加大了土地收益保证抵押贷款开展力度,将永庆村纳入重点扶持范围,积极组织166户群众进行申报,已帮助27户农民利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53万元。
上次王儒林还把省电力公司总经理一起带到永庆村,村民谈到抽水灌溉以柴油机作动力不如电机作动力省钱,希望进行“柴改电”。现在大安农电部门正在协调上级公司筹借设备和材料,确保在春耕生产前完成“柴改电”电力设施的架设安装任务。
【当事者说】
专家们来的次数非常多,我都数不清了。需要什么技术,就来什么技术。我挑头搞起了高光效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了300亩高光效玉米种植,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秋收比上年增产了一成多。
永庆村村民吕红军
青海西宁市大学生创业困难开始解决
“期待作风转变成常态”
本报记者张志锋
【新闻回放】
2013年9月2日上午,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直奔西宁市城西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困难,特别是机关作风方面的问题,现场办公协调(见本报2013年9月3日11版“现场”栏目)。
【回访调查】
再次来到西宁市城西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生们脸上多了笑容,他们说:上次提的多数问题开始逐步解决。
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共性难题是:小微企业没有有效抵押物,融资比较难。去年9月10日,青海省金融办派人到该中心,向大家推荐合适的贷款品种, 西宁市金融机构已推出“爱心贷款”,通过爱心企业联合担保,帮助小微企业贷款。但是,每年放贷规模、名额有限。该中心都是小微企业,处于孵化期,特别需要“救急”。经严格审核,西宁景山会议会展中心等3家企业分别获得5万元贷款,银行很快就放贷。
如今,一些个性化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城西区个私协会派人上门逐一核对,征求企业负责人意见,退还此前收的会费。城西区地税局派人登门,与创业者朱莎等人进行沟通,解释说明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在青海全省的执行情况,消除误会,取得理解。青海省体育局对外合作处一位负责人与创业者张倩进行对接,还给张倩引见了群体处、省爬山协会负责人,初步谈成一些合作计划。张倩说:过去不知道去找哪个部门,找到了人家也不一定接待。
多位大学生创业者反映:近几个月来,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明显好转。
变化令人欣慰,但一些大学生仍有担忧:书记来调研,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我们更希望,机关转变作风,依法依规办事能够成为常态,坚持长久。
【当事者说】
“爱心贷款”钱虽然不多,对我们可是雪中送炭。省金融办还组织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免费培训,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金融政策和信息,补了一课。
西宁景山会议会展中心负责人范志敏
一次到城西区国税局办事,已到下班时间,一家企业还有30多张表格要填,该局一位副局长就陪着填写。要在过去,很可能立刻下班走人,让你改天再来。
大学生创业者小吴
江西改进会风
“少了,短了,实了”
本报记者吴齐强
【新闻回放】
2013年1月10日,江西省省长鹿心社在省政府会议上要求,全省上下改进会风、转变作风,“会风不好,是作风不硬的表现,群众看在眼里、烦在心里”(见本报2013年1月11日11版“现场”栏目)。
干部新体会
不摆花草、没有宴请,会议天数同比减少过半
去年年末,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曾萍参加了在南昌举行的江西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体会议,会风的变化令她记忆犹新:“两天半的会期,中午就结束了,没参加过一次宴请,很多朋友一年没见,但大家自觉遵守八项规定,会场上见面打个招呼。”
同样是会风转变,万载县机关事务局副局长张芜最有体会的是“不摆花草”。以前,每次会议花草的摆放问题让张芜很头痛,“一年大小1000多场会,先不算购花经费,光是花要怎么摆、摆多少、雇人搬花盆,都是会议准备工作中的苦差事,一年还要多花上四五万元。”现在,张芜轻松不少,会场不摆花,简单、大方和清新。
据初步统计,截至2013年12月17日,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全省性工作会议57次,比2012年减少41.2%;参加会议总人数5520人,比2012年减少51.9%,会议总天数28天,比2012年减少56.6%。
机关新时尚
领导讲话变短、变实,“无会周”蔚然成风
赣州市基层干部易雄辉所在的宽田乡,距离县城约40公里。以前他每次从乡下赶到县里开会,一开就是大半天,最多的时候同时接到3个会议通知,每当这时,他只恨自己分身无术。
现在,“无会日”“无会周”已渐渐变成党政机关的新时尚。去年12月29日上午,正在古埠镇童埠村调研工作的镇长吴萍说,因为赶上县里的“无会周”,这一周没有参加过一次会议,几乎每天都在全镇各村之间穿梭,尽管有点辛苦,但心里非常踏实,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基层调研、为民办事,对年尾收官、明年起步有着很大的帮助。
“现在开会坐在台上的领导少了,领导讲话变短了,重复的话、无关紧要的话少了,在下面听会的精神多了,打瞌睡、随意接听电话、交头接耳的明显少了,会议效果大大提高了。”新建县大塘坪乡党委书记熊慎湖的看法代表了不少基层干部的观点,“现在开会随意性少了,从议程到组织,都更加务实高效。”
评测新重点
会议效果不在讲话长短,把时间用在会后落实上
2013年9月10日,江西省政府召开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控、国有林场改革暨鄱阳湖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只用半天时间部署四方面工作,会议数量减少,市县领导叫好,避免了多次前往南昌开会。
南昌正处于棚户区改造关键时刻,年初,记者在南昌海关旁边的一栋小楼里,看到南昌各县市区的主要负责同志和负责旧城改造、棚户区房屋拆迁的领导,加上市城建委、国土局、规划局、土储中心、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足足40多位,几个会议套开,协调解决土地收储和房屋拆迁工作。
江西省省长鹿心社认为,会议本身无对错,关键看内容,会议效果不在讲话长短,重点在落实。
文风会风,反映党风政风。针对“文件多”“会议多”“检查多”“评比多”等顽疾,江西各地迅速出台评测实施意见,按照“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 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的要求,严格控制会议数量、时间、规格。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可合并开的会套开,必须开的会短开,明确发言人数、内容、时间,尽量做到“不开会,少开会,开短会”;切实提高会议质量,把时间用在会后落实上。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