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武汉”躁动 25年一觉复兴梦


来源:《决策》

人参与 评论

策划人语武汉正在发生大变化。 大建设、治庸风暴、打造最优投资环境、推出“城市英雄”、建设概念性城市新区、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一连串看似不相及的事情,如果鱼贯而出,以某种姿态接踵而至,

策划人语

武汉正在发生大变化。

大建设、治庸风暴、打造最优投资环境、推出“城市英雄”、建设概念性城市新区、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一连串看似不相及的事情,如果鱼贯而出,以某种姿态接踵而至,就会令人别有一番联想。

这一系列事件,更像是铅笔在纸面上随意地涂抹,却不经意间把一个城市深藏于胸的抱负与愿景凸显出来,跃然纸上。

当下,自身求变与政策利好相互叠加,让立志更新的武汉毫不掩饰自己的目标,全面复兴历史地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这一次,武汉准备好了吗?

从半年来的态势观察,武汉对自己颇具信心,其气势也分外坚定。“大武汉”这个曾经一度只在坊间和专家学者中使用的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政府语系中。而且,被搅动起来的武汉,正在从软硬件两个方面,打造回归历史荣光的基础建设。

城市竞争犹如赛车一波三折:发车抢位,一路领先,被超越,追赶,反超越,最后时刻的冲刺,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当下的武汉,也开始享受这样一个过程。

但我们深知,城市复兴绝不可能朝发夕至,重振大武汉的雄风,并不会一蹴而就。我们期待大武汉在自我救赎中打破制约发展的“天花板”,进而在回归中创新出一条城市复兴的新路。

25年一觉复兴梦

■本刊记者王运宝

“历史上最优秀的是谁,有什么差距?我是不是最优秀的?换个人是不是比我做得更好?”4月6日,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发起“治庸风暴”的市委扩大会议上强调,每个领导干部面对岗位,都要经常自问这三个问题。

如果把时钟拨回到2003年,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三问“武汉在哪里?”成为震动社会各界的一句话,从中能感触到武汉的急切。

如果说“老三问”问出的是焦灼,“新三问”问出的就是自醒。武汉曾经有过耀眼的历史,因此一直有着强烈的复兴憧憬,尤其是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等国家级政策的推动下,人们对“大武汉”的热切期待越来越强烈。

4月,当记者再次行走武汉时,已经能够强烈感受到,武汉正在改变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温吞水、缺少变化”的状态。一股力量涌动在武汉的两江四岸,让武汉变成了一座“动起来”的城市。

两字之变

在黄鹤楼公园的正前方,首义广场已经建设完成,辛亥革命的红楼也修葺一新。2010年时,阮成发曾公开表示投资200亿元用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引来争议声一片。但武汉本地媒体客观指出,此举醉翁之意并不在庆典。辛亥革命百年庆典之于武汉,正像奥运之于北京,世博之于上海,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契机。武汉正是借助这一契机表达重新崛起的急切之情,它可重构大武汉在中国的主流记忆和复兴梦想。

在中国的所有城市中,没有哪一座城市会像武汉这样,对自己的复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面对“褪色的武汉”,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25年来,武汉当地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媒体,就一直对武汉滑落展开讨论,并大声呼吁要复兴武汉。

1999年,在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武汉被定位为“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但随着武汉周边城市的崛起,中部龙头城市之争,让武汉陷入争议的漩涡。同时,武汉也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纠结,因此,也就有了时任武汉市领导连续三次的发问。

转变从2005年开始,武汉向上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经济总量实现三级跳。到2010年3月,在国务院最新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武汉被定位成“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与之相对应,与武汉长久以来有中部龙头之争的郑州,被定位为“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从字面上看,出现了两个字的差别,对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对《决策》分析说:“这个改变表明,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的定位,被明确下来。”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一份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被媒体公布出来,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5座城市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从这份名单的城市分布来看,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没有布局。

于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武汉市、湖北省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观点,提出将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武汉发展新的目标定位。2011年初,在新制定的武汉市“十二五”规划中,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得到明确。而这个定位与武汉的复兴梦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此时,细心的人会发现,相比3年前谁是中部龙头城市的激烈争论,武汉在2011年初确立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时,那种充满“火药味”的网络帖子大战却减少了。这样一个细微的变化表明,外界对大武汉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不大建设对不起武汉”

从“中部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变化,其背后却是大武汉躁动的心。

而要追梦大武汉,首先是城市外在形态的改变。因为既有的城市格局,已经不能满足大武汉的功能需求。

一个简单的对比,就能说明突破原有格局的迫切性。2009年12月,新武汉火车站投入运行,武汉却陷入这样一种尴尬:从这里,乘坐高铁到长沙只需1小时,座动车到合肥是2小时、到南京3小时、到广州4小时。但是,从武汉火车站坐出租车到汉口却需要1小时,到汉阳则是2小时左右。

“到目前为止,武汉还只有一个交通网络的雏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长胡润洲认为。脆弱的交通环境,已经成为武汉城市发展中最大的“短板”之一,强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实属必然。

于是,阮成发把自己的“第一把火”,烧在了城市大建设上,阮成发决意要把纸面上的规划变成立体化的现实。

“整个武汉现在就是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堵得厉害。”穿梭在武汉采访的一周时间里,每次搭乘的士,司机都会抱怨。从2009年开始,武汉全市共有5500多个工地同时施工,空中是高架桥、地面建快速路、地下挖地铁隧道,基础设施大建设正在立体化推进。

与之相对应的是,2009年,武汉城建全年共投资500亿元,平均一天1.4亿元。2010年城市建设投资超过600亿,进入2011年,规划总投资将超过700亿,即平均每天投资2亿元!置身武汉,让人感觉是10年前上海、广州等东部沿海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建设场面被搬到了武汉。

当然,大建设也会引来争议,对此,阮成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我不怕别人叫我‘满城挖’,不建设对不起这座城市。”或许,武汉当地媒体上“欲求武汉明天之幸福,不得不经今日民众之抱怨”,更能表达武汉官员内心此刻的感受。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魏玮]

标签:武汉 复兴 躁动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