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躁动 25年一觉复兴梦
策划人语武汉正在发生大变化。 大建设、治庸风暴、打造最优投资环境、推出“城市英雄”、建设概念性城市新区、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一连串看似不相及的事情,如果鱼贯而出,以某种姿态接踵而至,
截至4月30日,武汉市已有109名机关干部受到“治庸”问责,其中包括3名市管副局级以上干部、19名处级干部。据武汉当地媒体评价说,这场“治庸风暴”的时间之快、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震撼之强,均为武汉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在这样一个大武汉复兴的关键节点上,武汉的主政者们,寄希望于通过一场治庸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官场一个方面。
仕风、民风
事实上,中国最早的“治庸风暴”发起于深圳。2005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鸿忠掀起第一场整顿干部队伍的治庸风暴。
此次武汉治庸风暴亦源于李鸿忠对武汉的要求——打造全国投资环境最优城市。不过对于武汉,李鸿忠似乎要求更高。4月2日,李鸿忠在湖北省“一主两副”武汉现场会上要求,武汉要按照“五个大”来加强自身建设,即大武汉人、大武汉文化、大武汉标准、大武汉境界等。
这在仕风的基础上,延伸到了民风与地域文化的改善。
对于武汉落后的原因分析,不少人认为是中央给武汉的优惠政策不够多。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在反思武汉地域文化的缺陷,他们认为是武汉人性格中的劣根性,造成了武汉的落后。
提到武汉,外人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城市的大,也不是湖泊众多,而是武汉人说话嗓门大、咄咄逼人。以至于2008年,当传出武汉要申报“全国文明城市”的消息时,众多网友直呼“震惊”。最近,武汉市市长唐良智也要求武汉官员外出招商时,最好不要说武汉话。
武汉也曾有过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的文化,但随后“武汉被计划经济宠坏了”,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分析说,“武汉都是国有企业,大家都有工作做,就没必要自己去拼死拼活地闯荡。”这就形成武汉人抱守家园、安于小康的性格。
在湖北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一生不出门,是个福人”,“出的门多,受的罪多”。这种观念深深地烙在了武汉人的心里,成为他们很难抹掉的文化基因。
走不出去的武汉人,逐步困于内陆意识惯性,开放意识逐步退化。武汉市原市长、现任湖北省副省长李宪生在《两次世纪之交,武汉对外开放之比较》中,谈到武汉人的开放意识的不同:“19—20世纪之交,汉口的‘码头文化’是‘码头城市’的‘转输贸易’商业功能的产物,而20—21世纪之交,武汉的对外开放受到城市市民浓厚的‘内陆意识’的制约则是武汉成为国内工业基地、商业港口城市功能退化的结果……表现在武汉人囿于地域区位的局限而形成的封闭自守,甘居中游的文化心态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对商品和市场天然敏感性的丧失。”
李鸿忠在就任湖北省委书记后的一次重要讲话中,也疾呼“为什么叫大武汉呢?就是要‘大’在开放上”。
沉溺于体制的幻梦,受困于内陆意识,在开放意识逐渐薄弱下,武汉一直难以铸造现代文明的城市灵魂。这在政界表现为权力意识浓重。一个典型例子是:武汉中北路延长线是武汉二环线上的重点工程,但这条市长亲自过问、多部门关注的市政道路,建设方来回跑相关审批部门,经过5次批复,花了17个月才拿到施工许可。
大武汉文化?
对于自身文化的局限,武汉人并非没有自觉,也有足够的反思勇气,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个事件刺痛武汉人,引发一场大讨论。
最近一次应该是2010年的贺岁电影《人在囧途》了。虽然这是一部由武汉当地公司投资的电影,但如同《疯狂的石头》引起重庆人的热议一样,《人在囧途》中如同80年代的武汉场景,引起了有关武汉形象的讨论。当时,仅“天涯论坛”上,一份名为《人在囧途丑化武汉》的帖子,引来172张回帖,7800多人访问。百度“人在囧途吧”里,一位外地的网友感叹,“电影里面武汉真差……感觉是县”。
类似讨论不是当时才有,在媒体上、网络上也都可以见到。比如最近在大楚网上,《搜集“喊你回武汉”的N条理由》成为热门话题,网友们在表达热爱武汉的同时,也说出了武汉的不足。
在此之前,还有关于“武汉热干面河南产”的热议。作为武汉人每天早餐主角之一,武汉人对现做的热干面习以为常,从未想过方便热干面。等到河南将此作为速食装,销到武汉时,武汉人又一次疾呼“为何近在咫尺的商机却被外地利用?”
从电影到热干面、从公交车到的士、从说话到服装、从媒体到坊间,如此种种,武汉人对自己的反思不可谓不深。但反思归反思、现实归现实,每次反思的结果总会被武汉顽固的市民文化所消磨。武汉人在“既爱又恨”的日常抱怨中,逐渐沉落。
其实,应该形成何种城市文化,武汉至今也没有形成共识。
“从码头文化到现在的荆楚文化,都有争议。到现在,武汉的文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定位,与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不相匹配。”湖北省社科院长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告诉《决策》。
接受采访时,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认为,武汉的地域文化具有局限性,“城市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在武汉,市民素质问题往往会成为争论的焦点,我认为武汉需要从码头文化向现代的市民意识、公民意识提升。”
而在“五个大”中,李鸿忠对武汉最新的要求是,按照“楚汉特色、时代精神、融通天下”的思路,发挥传统优势,顺应时代要求,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理念的体制机制,培育“开放包容、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大武汉文化。
回顾武汉过去种种的文化重建会发现,要达到重塑大武汉文化的要求,显然任重道远。实际上,大武汉文化与大武汉人,是紧密相联,相互影响的,但到目前为止,如何塑造大武汉人,武汉还没有系统的举措出台。
企业家“短板”
■本刊记者王运宝
“五一”期间,武汉三镇的闹市街头,多出来一组独特的景观。“主角”是《长江日报》近期宣传报道的近百位武汉著名企业家和为企业服务的优秀公务员, 把他们制作成每幅3米高、1.8米宽的巨型公益路牌广告,冠以“城市英雄”的名称,树立在武汉主干道上。另据《长江日报》介绍,随着报道的推进,会有更多“城市英雄”在街头亮相。
本刊记者在武汉采访时获悉,“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为主体”,从2009年开始,逐渐成为湖北省、武汉市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共识。据介绍,这是湖北省近年来在谋划经济发展推动力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