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城镇化的灵魂在于以人为本
原标题:马红漫:城镇化的灵魂在于以人为本 城镇化成为当前顶层设计的一枚重要棋子。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通知,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要求着重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原标题:马红漫:城镇化的灵魂在于以人为本
城镇化成为当前顶层设计的一枚重要棋子。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通知,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要求着重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事实上,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将市民与农民、工业与农业、财政和土地等要素有机融合,由此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前车之鉴表明,城镇化的灵魂在于以人为本,否则很可能陷入短视化的窠臼之中,并带来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也曾经历城镇化加速期,但由于当时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导致各地城镇化建设无序、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土地资源配置错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频发。为此,联邦政府亡羊补牢地提出了一系列永续发展改革路径,通过大批兴建廉价公寓、投入教育资源帮助失地农民提高生活保障水平和就业能力,并创造了许多新兴工作岗位,最终实现了城镇化改革的成功突围。相形之下,美国城镇化初期的一些症状在当下中国也有所复制,许多地方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和工业化,重视房地产等硬件开发而忽略地域经济文化特色与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以至于“千城一面”、功能重复的症结突出。其结果是,大批再造新城因人气缺失而成为一座座“空城”,后续经济增长乏力。
究其原因,以园区、房地产开发为代表的新城再造运动可以在短期内带动经济指标向好,立竿见影地优化政绩;而农村人口的大批引入则意味着要进行战略统筹与巨额财政投入。恰因此,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避重就轻,选择了“大跃进”城建模式。长此以往,城镇化改革难免偏离正确的行驶方向,沦为粉饰政绩的工具。 如今,中央明确提出2020年前“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具体目标,是对此前城镇化过程中“要地不要人”思维的纠偏, 向走入城镇的农业人口发出了真诚邀约。
众所周知,在城乡二元化的经济格局下,城镇户口因附着了公办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等各项福利而颇具“含金量”。此前,大批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在城镇打拼生活,但却受困于户籍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可见,城镇化只有从“人”的角度出发,切实从进城农民的利益考量,才能吸引他们自愿进城,真正成为新城镇的主人。这其中,落户政策无疑会给入城农民吃下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在身份上得到城市的认可。
需要提及的是,将农民变身为市民并非仅仅在形式上让其放下锄头、住进高楼,农民融入城镇生活还有更多深层次内涵。首先,走出田间地头的农民在意识深处转换身份角色需要一定时间。例如,农民过去在前院后坝用水吃菜都是自己供给、无须花钱,现在住进商品房要缴纳水费、物管费,这就需要一个思想上逐步接纳的过程。其次,农民安于做城镇居民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尊严地生活,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依照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对新城进行规划,尽可能提高社保体系及廉租住房的覆盖面,让这些新入城市民生活后顾无忧。再次,对于农民劳动力供给与城镇用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政府部门也应当通过提供技能培训、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等举措给予弥合。
当然,户籍人口城镇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会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加剧地方财政资金压力。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3年中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如何破解财政资金瓶颈,就成为各级政府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目前受制于《预算法》的规制,地方政府不可以负债,但长期以来各地通过融资平台隐性负债的事实表明,只有进行公开疏导才可能从根本上化解平台债集聚的风险。去年底,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已启动市政债的相关研究工作,这意味着未来地方财政资金链条紧绷的局面将会通过市场化手段予以化解,而地方融资机制的创新进程也左右着城镇化改革步伐。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