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布成绩和排名就投诉?教育焦虑怎么破?

2021.4.16 第147期 作者:刘毓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七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不公布考试成绩排名,你赞成吗?

日前,教育部关于《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涉及未成年人在校权益的诸多问题进行细致规定,其中包括略受争议的"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

这其实不是个新话题,早在十多年前政界、学界便对此有所讨论,山西、上海等多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明文规定,颇有成效。此次从国家层面进行界定,收获一众好评,"学生终于不用背负名次压力,轻装上阵了";可也有人心生疑虑,"就算平时不排名,中考高考还得排,不知道差距,怎么赶超?"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取消成绩排名的"知易行难"

近些年,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而出现自虐甚至自杀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且涉及各个学龄段。教育部拟出台关于"不公开考试成绩、名次"的规定,是基于对学生隐私的保护,也是为了在心理层面上缓解学生的压力,避免校园悲剧发生,实现教育减负。可政策真正能落到实处、发挥实效,不仅在于决策层的决心魄力,还受制于作用人的接受和支持程度。从当下来看,不公布成绩、排名或还面临着"知易行难"的窘境。

关于成绩排名,早在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便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

但事实上,二十多年来,变相公布的做法还是经常出现。比如学校是没有公开张榜,但有的会把成绩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都知道;有的点对点发放,让家长知晓;还有的把"排名变成考号",坐在哪个考场大抵就知道在校排名了。另外,家长圈也"见招拆招",比如在较早推行禁止公开排名的上海市,就有媒体报道,家长们自发在网络上制作分数分级投票榜,把班级同学成绩汇总后,自行推断孩子的排名。

对此,教师和家长各有陈词——有老师说,把成绩遮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总有一天,学生们还是得面临竞争排名的焦虑,挫折教育也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家长说,完全不知道排名就没办法把握孩子的学习状况,怎么查漏补缺、跟上进度呢?况且没压力就没动力,连排名的压力都承受不了,以后怎么面对生存淘汰?而对于学生而言,向往不排名,可竞争总得分个高低上下。

所以,这项教育减负政策的最终效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当事人对待"成绩"的态度。而当事人便是教育体系、学校、家长和学生。

害怕挫折不如面对压力

成绩是选拔的手段,其直接体现便是分数,这也是学生焦虑的主要来源。

事实上,为了缓解选拔中"唯分数"带来的压力,教育体系的"规则"改变已经在进行了,最明显的便是全国高考试点改革的推进。比如2021年湖北"新高考",不仅采取"3+2+1"的选科模式,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权,还规定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选择性科目以等级分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弱化"考试成绩"的直接作用,江苏等越来越多的地区也开始实行这种等级记分制。

此外,"选拔"改革也反过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理念,"成绩至上"的观点渐渐被改变,学生身心健康相关课程摆上了日程。

不过,大船的转向需要收帆来加速,关键还在于家庭,特别是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不公布成绩及排名"推行时面临的主要难点。

现实中,家长因不满学校不公布学生成绩怒打12345投诉的事时有发生,"说好了合作、理解、支持、配合,可到头来还是各忙各自的,作为家长,连孩子的学习情况都不能知道。""不知道排名怎么知道差距?"抱怨出于对孩子的期待和关心,无可厚非;可压力是相互的,家长的"焦灼"也会成为孩子们的负担,减负就无从谈起了。

由此来看,出台政策、改变教学理念是一方面,对于教育的作用群体——家长和学生的心理疏导也很关键。

"成绩和排名"是竞争的结果,而竞争是人生存于世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要能在考场上挥斥方遒、叱咤风云,也要拥有强大的抗压能力,能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胜固言喜败亦欣"。

而对于家长,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没有哪个孩子永远都是赢家,成绩更不该被设定为成长的唯一标准。毕竟,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才最重要不是吗?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编辑:魏玮  设计:刘庆庆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