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频频被“吐槽”,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家?

2023.2.24 第233期 作者:谢奥南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九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近日,湖北宜昌一小伙因种蘑菇遇难题,情急之下发布短视频求助“有没有菌子方面的专家,帮我们分析一下为啥不出菇?”视频在网络上被传播,没想到真的为小伙引来了农科院专家。在专家现场指导下,小伙种蘑菇情况很快得到改善。

不知从何时起,“专家建议”火了。更有微博热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持续霸屏。为何同样是“专家建议”,这位“菌子专家”所达到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此前,有数据从若干微博话题中,总结出了专家最关心的10大热门主题。

概括起来其关注点上至买房、生育、退休,下至吃饭、喝水、运动、睡觉,可谓家常琐事、里里外外都有专家的身影,有网友直呼“简直比父母还要操心”。

面对近年来接二连三被网友吐槽的“专家研究”“专家建议”,不禁让人反思,给公众决策提供意见的专家为什么频频不受待见?真正被需要的专家究竟是怎样的?

好意“出招”为什么被反感?

最近,某学者表示,在鼓励年轻人生育、婚恋的问题上,可以将法定结婚年龄下调至18岁,以此降低成婚门槛促进单身男女建立家庭。此话一出,立刻引来无数板砖。不少人质疑:18岁正是接受教育的黄金年龄,此举是否会不利于个人发展?显然,专家对“年轻人的建议”远不止这一个。

“专家建议”为何总是好心办坏事?其实,回看那些令人“困惑”的建议,原因也不难找出。

印象中,网友对“专家建议”调侃最热的应该还是关于疫情的说法。那时候面对未知的病毒,大家迷茫、恐惧,“专家建议”起初就像精神良药给独自抗病毒的人们一剂心理安慰,可当铺天盖地的“专家建议”布满网络,甚至出现建议自相矛盾的情况时,网友们对“专家”的信任逐渐崩塌,渐而转向为不留情面的“吐槽”。

“专家”一词本应该意味着“权威、专业”,至少不会是前后不一的矛盾体。但当下的“专家建议”却似乎一次又一次打破了人们对专家的认知底线。

除了发生多次的说法混乱、自相矛盾、前后不一,“专家建议”似乎更遭年轻人的反感。

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常常个性鲜明,在信息世界的熏陶下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事逻辑与独特的价值观。面对“不建议一天多次洗头”等妈宝式唠叨,这种长辈式单一的说教方式,依然洗脱不了天然的“威权色彩”,久而久之,过度的“建议”难免丧失合理性,无疑更激起了年轻人的反叛与质疑。

同时,少数专家并不了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从未考虑过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健康压力、就业焦虑和婚恋焦虑,这就表现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纸上谈兵”的姿态。

哪些专家是真正被需要的?

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专家建议”都会被“喷”。网友的不满也并不是针对学术研究,而是部分所谓的专家明明在故意歪曲事实、赚取流量、带节奏。

农科院专家帮助小伙解决菌类养殖问题的新闻一出,热点除了聚焦这位农村创业的小伙,细读评论,不少网友的关注点似乎落在了这位“雪中送炭”的专家身上:

“这样的专家请给我来一打!”

“专家建议终于落到了实处!”

结果显而易见,从“民众提出问题——专家实地考察——解决问题”,这位“专家”真正做到了从难处和需求出发“三思而后言”,先了解问题本身、就事论事,确保方法可以有效实施,再提有参考性和实用性的建议,而非发表一番不可行的“废话”。

的确,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更不能“一棒打死”,像这位为民解忧的菌子学专家也有很多。只能说,被大众所需要的是从民众角度出发、审时度势,结合实际解决问题,而不空谈、不说教的专家。

其实,自古以来对“专家”的定义和要求一向是很高的。比如投身祖国发展大业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注重干实事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淡泊名利的中国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他们无疑才是民众真心敬佩和感激的“专家”。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有些专家之所以能让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有着为民众设身处地着想的共情能力。“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不是让专家闭口不言,而是希望建议能被实际所需要,真正做到贴民心、解民意。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林芳 熊丹丹 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谢奥南   编辑:谢奥南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