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后湖东方明珠6号楼突然开裂
武汉后湖多小区内的道路起伏不平
后湖地面下沉致小区内台阶拉裂
从明代到清代中期,后湖一度是汉口著名的游览胜地,自清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防水患,主持修筑张公堤后,堤内的后湖逐渐淤积直至消失。后湖地区已建成30多个居住小区。【详细】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地壳表层土层压缩并导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沉降造成建筑物地基下沉、开裂、管道破损,破坏线状工程如铁路、输水、输油管线、桥梁、通讯线路等。
在城市建设中缺乏合理的科学设计和布局,多部门“多管齐下”。今天市政部门去维修,明天水利部门去施工,后天电力部门去布线,各个部门各行其道,你方唱罢,我登场。地下很忙……[详细]
工程质量问题也是地陷出现的关键因素。深埋地下的供水管网因腐蚀老化、设计和施工不合格、建造管材不达标,导致地下管道抗压不足,路面经不起长时间磨损,都有可能造成地陷悲剧。[详细]
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辽阔的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研究表明,华北平原复合地下水漏斗,面积73288平方公里;而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在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时,亦频频遇到了因为过度开发地下空间而导致地陷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对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需求,我国每年从地表和地表深处开采出超过50亿吨的矿产品。这足以改变地球表面和岩石圈的自然平衡。[详细]
1966年至2011年的45年间,上海累计地面沉降量约为0.29米。地面沉降是上海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尽管2005年以来,上海的年平均沉降量由8.4毫米减少到6.0毫米,情况有所缓解,但沉降的形势仍不容乐观。[详细]
“珠江新城也是典型的软土区。”地质专家通过此次地质调查发现,珠江新城的软土层厚达10~20米,在建设初期还填了近5米的土,“如果有水在其中流动,水土流失严重,容易形成路面塌陷”。[详细]
北京市地勘局副局长吕晓俭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截止到2010年,北京市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200mm的面积为2474.70平方公里,已经占到了北京平原面积的1/3。[详细]
2013年1月28日16时40分,广州市荔湾区康王路与杉木栏路交界处临街商铺发生塌陷,面积约100平方米,深10多米。地面突然翘起,临街商铺员工慌忙逃生,近百平方米的地面突然下陷,人行道、商铺、绿化树和电线杆“积木”一样倒入地面大坑。[详细]
2011年8月,正值雨季,因雨水浸泡,王永刚家地基受损,临街的东墙倒了一大块,东屋地面塌下去2米来深,“塌陷前一天,东屋墙上出现了一道大裂缝,担心出危险,我们就没在那屋睡,都挤在了西屋,人没受伤。”[详细]
2013年5月20日,深圳横岗华茂工业园门口发生塌陷,出现的一个大坑目测直径10米,深至少2米,据附近居民反映,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目击有4至5人掉入坑中,其中一人自行爬出。[详细]
南京市太平南路与中山东路交汇路口于2012年11月29日发生塌陷。事发时,一辆31路车正在等待信号灯,一位名叫袁秀珍的女司机发现路面缓慢下沉,遂紧急疏导全部乘客下车。[详细]
长三角、珠三角、华北平原,在地质成因上与河流水源密不可分。由于地势平坦水流丰沛,成了中国从古至今最发达的地域,然而,现代化城市发展引发的地质沉降也频繁发生在这些地域。
格泽乌教授同时告诉记者,不需要为地陷太过担心。近几年,美国、冰岛、葡萄牙都出现过可怕的地陷大坑,让人觉得地陷在全球范围内变得频繁。对于这个问题,格泽乌教授笑着说,“我觉得是媒体关于地陷的报道多了,而不是地陷变多了。”
随即他又补充道,“根据我们的研究,近几年地陷发生的情况没有增多或者减少。如果大家觉得地陷变多了,那么很可能是媒体的原因。以前我们去野外考察时,也发现过巨大的地陷。[详细]
工程地质专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法权就此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陷在近一段时间相对集中出现,主要与当地地质条件有关,也与降雨季节有一定关系。“远离震区的地方出现塌陷,和地震关联不大。”
据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消息,截至昨日20点,6月份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发布了四次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其中广西、湖南、江西、贵州、浙江、四川、重庆等南方省份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区域。中国地质调查局还特别提醒“请当地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近日广西、四川、浙江等地屡现“天坑”的情况与地质灾害的预警区域相符。[详细]
近年来,有关城市地陷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忧虑。道路灾害预警探测车的出现,牵动着市民的敏感神经,也让人们看到了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诚意与希望。
据多家媒体报道显示,全国发生地陷现象的城市已不在少数。频频发生的地陷事故,引来公众强烈担忧。在知名网络论坛19楼福州家园上,网友“v001”连声发问,引起各种反响:“必须的”、“买保险”……甚至有网友戏称“每晚都穿着运动鞋睡觉”。[详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