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武汉专家:两道墙阻隔传播 高校“破墙”是大势所趋

2013年11月21日 08:58
来源:长江网-武汉晚报 作者:屈建成 李晗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原标题:专家:高校“破墙”是大势所趋

大学两道“墙”,到底围住了什么?

连日来,本报关于高校有形围墙和无形围墙的报道,引起各界反响,专家们纷纷指出,无论是从公立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还是从大学的功能来说,大学都应该对外开放。

那么,高校的这两道围墙,到底围住了什么?

两道墙阻隔文明的传播

昨天,武大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主任邱均平教授分析,高校的两道墙,对内禁锢着大学生的思想,阻碍了他们与社会交流的步伐;对外,则更是阻隔了文明的传播。

围墙意味着封闭。而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是要读“圣贤书”,更要闻天下事,将课本知识与理论实践相结合。应用型大学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开放思维。

一所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市民的支持,政府给了高校许多好的资源,包括土地支持、政策支持等等。高校是科学技术研发的重镇,是文明成果的加工厂,理应让更多的科技服务社会,服务市民,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这些文明成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从而提升城市文明品质。

高校“破墙”是社会发展必然

厦门大学教科院博士生导师别敦荣认为,关于高校的围墙,多年来一直在讨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高校周边的地块也越来越具商业价值。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处于城区的高校纷纷拆除“围墙”,搞起了商业开发,一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争论。

不过,当时的“破墙”是搞开发,是开店,而不是开放。

别敦荣说,如今,多年过去了,在大学与社会深度融合的今天,再次探讨大学的围墙现象,更具有现实意义。

那么,大学与社会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就是它自己本身,几乎与外界没有什么沟通,它只是在物质各方面有需求时,才与外界打交道。比如,中国古代的书院,多建在偏僻的地方,为的是避免外界的干扰。而当代的大学,与以前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它正越来越多地融入社会,比如它的就业要与社会对接,它的技术要促进社会的科技创新,它的社会服务,要促进社会的文明。

今天的大学,就要与社会进行无缝对接,融入社会,对接社会,引领社会,它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和“动力源”。从精神、技术、文化和人才上,对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支撑。当代的大学,不能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独善其身。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的人才资源、教学设施、历史财富、图书馆和博物馆等等,都应该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他说,像大学的体育设施、图书馆,包括大块的草坪、好的风景等等,都应该对社会开放,对市民敞开大门,为社会公众享用这些好的资源提供尽可能的便利。

那么,大学岂不是成了菜市场了?

非也。别敦荣说,大学,它应该还有坚守的地方,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保持一分清静,并非无原则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比如有些消极的需要,就不能去迎合。大学应该有它自己的精神与品位,大学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守护神,它需要鉴别社会需求,在高雅的文明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发展。

他说,目前,许多大学的领导在认知上还有偏差,认为大学就是大学,大学就应该是个小社会,“我校的资源不能给别人用”。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仍有不少高校领导抱有这种陈旧观点,不愿也不舍得对市民开放。事实上,接受政府资助的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它离不开纳税人的贡献。那么,办学的钱来自于纳税人,向纳税人开放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了。

高校“破墙”是大势所趋

“大学之‘大’,在于‘有容乃大’,我相信‘破墙’将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胥青山认为,现代的大学应该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在社会服务这项功能上做得不够,缺乏与社会的服务与沟通。

胥青山表示,近现代的大学发源于欧洲,它伴随着所在城市发展,逐渐形成了学校与城市相互依存的关系,像英国的牛津大学、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学都是“大学中有城市”,大学对社会的服务功能非常显著。而中国的近现代大学是“舶来品”,大部分是由清末民初“学堂”发展而来,缺乏历史的积淀,却有不少“小农经济”和封建传统的影子,甚至在高校内部,不同院系的楼房之间, 也存在“高墙围大院、进门查几遍”的情况。

“大学如果不具备开放、包容的办学情怀,还怎么担负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责任?”胥青山说,中国的大学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主动将更多的文明成果与社会、市民共享。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应强认为,高校“破墙”是必要的,但相比于有形的围墙,无形的“隔膜壁垒”更需要首先打破。

“高校的资源虽然紧张,但是服务社会的宗旨不能丢,否则,高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张应强说,高校应该通过科学、有序的管理,尽可能开放更多公共资源,让周边的居民便利地感受到高校文化的熏陶。如果每所大学都愿意对市民热情相迎,那么拥有近百所高校的武汉,整个城市的文明品质也能够得以提升。

专家们纷纷表示,高校只有“破墙”,拆掉横亘在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藩篱,武汉市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学之城。大学之城,不仅仅只是拥有众多的高校,拥有100多万名大学生,更重要的是,整个武汉市都要有一种大学的氛围,从而让大学与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冯晶晶] 标签:大学 社会 服务 凤凰湖北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