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湖北老省图曾是国民党抗战最高统帅部 建有地库

2013年11月22日 14:23
来源:长江网-武汉晨报 作者:严珏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11月初,武汉第二届设计双年展开展,活动期间将开展“5座武汉城市地标”的评选活动,在候选名单中,我们又一次见到了“湖北省图书馆”的名字,这里说的省图,是建于1936年、位于阅马场、新老武汉人都熟悉的老省图。

它的特殊性在哪儿,它的魅力在哪儿,它凭什么能成为武汉的名片?《城地理》的记者一一揭开它不为人故事……

“武汉保卫战”在这里指挥

湖北省图书馆(旧址)的“标志性建筑”当数“历史文献楼”,1936年竣工。但竣工后并没有作为图书馆使用。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12月南京失陷后,武汉随即成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而刚刚竣工的这栋楼成为“抗战最高统帅部”——军事委员会所在地,军委会下设的办公厅、军事处、总务处、秘书处、高级参谋室及机要室等6个核心机构都设在此楼。

“武汉通”、文史专家刘谦定介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是抗日战争的起点,抗日战争中打的最大的一场仗——大武汉保卫战,就是在这里指挥的。

在省图书馆东侧不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大门正对面,有一幢琉璃碧瓦、斗拱飞檐的古建筑,没人会想到,这竟然是70多年前,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抗击外侮的历史见证。这幢建筑现在叫烈士祠,以前叫“表烈祠”。1938年初,国民政府在蛇山南坡建成了这一座表烈祠,用以表彰先烈、供奉抗战中阵亡的将士。

记者寻访省图旧址发现,“历史文献楼”正在做维护,不能进入,至于之后要做何用途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我的观点是,这里应该作为抗日战争纪念馆。”刘谦定说。

地上有多大,地库就有多大

这栋历史文献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歇山琉璃瓦宫殿建筑。中部主楼前廊,三开间,4根大圆柱通贯2层,两翼为狭小长窗,顶层为歇山碧瓦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寓示读书广受推崇,文化地位至高。

这幢楼的设计师,名叫缪恩钊,毕业于清华大学,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土木工程系留学。有一段少有人知的奇缘是,武汉大学的总设计师、 美国人开尔斯,是缪恩钊在麻省的同窗好友;1933年缪受邀设计省图时,开尔斯正担任武汉大学建设工程监造工程师,因此,缪移植了武大的建筑设计,使省立图书馆与武大图书馆遥相呼应,仿佛兄弟建筑,同为中西合璧佳作。

上世纪30年代,这种具有民族形式的“中国式大屋顶”,在武汉的公共建筑中极为流行,始作俑者是沿着长江渗入中国内陆的教会、领事。

为了迎合中国建筑风格,洋人兴建的学校、慈善堂,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钢筋水泥堆出一个大屋顶,即使是讲究上层空间的教堂,也卡上了一个灰不溜秋的“大盖子”。

1993年市政府将历史文献楼列为一级保护建筑,1995年又将该楼确定为“武汉市历史优秀建筑”。2002年11月7日,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你知道吗?那栋大楼里面还有地库,地上建筑有多大,地下就有多大。”刘谦定说。

这里还有地库?记者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刘谦定介绍,当初设计这栋大楼的时候,是需要在这里收藏一些比较珍贵的古籍,甚至是文物。因为当初并没有博物馆,图书馆就兼顾了博物馆的功能,设计建造地库就是为了收藏保存这些宝贝。

精挑细选的建筑用地

“当初政府划拨的图书馆建设用地并不在这里,而是在现在的十四中隔壁昙华林里的一块地。”刘谦定说。

刘谦定介绍,政府划拨了昙华林那块地后,相关人员到实地考察,认为那块地“没有太大的出场”,而要在那里建设一个这么高规格的图书馆似乎很不合适,于是又重新考察,觉得蛇山南麓的那块空地很合适,依山伴水,交通也十分便利。

一番打听,发现这块地虽然空着,但并不属于政府,而是私人财产,地皮的所有者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夏斗寅。当相关人员向夏斗寅提出修建图书馆想法,想用昙华林那块地跟他置换时,他爽快答应了,当时两块地的差价有上万银元,夏斗寅没有要,说就当是捐献出来做一些公益事业。

与武大图书馆遥相呼应的兄弟建筑,中西合璧佳作。

 
[责任编辑:刘佳利] 标签:最高统帅部 国民党 老省图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