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九顶“大帽” 变一人 武汉食药监局率先承担监管任务

2013年12月11日 07:47
来源:荆楚网-楚天金报 作者:立峰新杰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原标题:让“九顶大盖帽管不住一张小餐桌”成为历史

图文:食品安全监管兴起“武昌模式” 

 

图为:江民路如意馄饨店内,黄道林局长在查看店内的食材安全情况 图/宋双庆

图为:罗庆军正在辖区小餐饮店检查 图/宋双庆

图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 图/宋双庆

10日,武昌粮道街胭脂路,41岁的罗庆军走进钟祥人杨嫂的豆腐店,下意识地扫过餐饮服务许可证下面的员工健康证,又嘱咐杨嫂要将豆腐生产、储存、销售分开,生产设备一定要清洗。

罗庆军目前的身份,是粮道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简称食药监所)的监督员。在辖区内,罗庆军负责监管的小餐饮店、小食品店、小作坊就有200多家,涉及从业人员600多人。哪家店有新进员工,哪些员工的健康证将要过期,哪家店里还有卫生盲点,他基本都心中有数。

8月12日之前,他还在杨园街工商所上班。随着武昌区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职能大调整,罗庆军和该区其他89位工商人员,关系全部划转到区食药监局。以前只负责食品流通环节执法的罗庆军,如今的执法范围扩展了许多,包括生产加工、餐饮卫生等。

同样是在8月12日,武昌区质监局1名执法人员和区经信局负责农畜产品安全的十余名工作人员,也加入到食药监局行列。

由此,从食品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等环节,武昌区食药监局率先承担了食品安全“全产业链”监管的任务。

九顶“大盖帽”

变为一个责任人

对许多武汉人来说,美好的一天从一碗热干面和一碗糊米酒开始。

但多年来,市场上许多卫生状况不佳、甚至无证经营的街头小餐饮,不仅让市民心烦,也成为监管难点和“盲点”。

为什么会这样?武昌区食药监局局长黄道林用“多头执法”四字来概括。

以往,食品安全监管有工商、质监、农业、畜牧、商务、粮食、卫生、药监、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联合“把守”。

地里田头长出来的农产品归农业部门监管,小作坊里生产出来的食品归质监部门管,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归工商部门管,到了餐桌上又归卫生部门管……“九龙治水”,看似分工明确,结果责任被分割成数块,很难有一家管到位、管到底。

食以安为先。今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方针,并要求各地在今年底前完成改革。7月1日,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率先将分局从市里垂直管辖转变为各区管辖。

改革大幕拉开,但改革细节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谁来做一个先行者?武昌区扮演起“吃螃蟹”的角色。

根据武昌区机构和职能调整方案,新组建的武昌区食药监局于7月30日挂牌。

新组建的食药监局,整合了工商、农业、质监、卫生等部门的监管职能,对全区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和药品,实行统一监管。“分段监管”的模式被摒弃,“九顶大盖帽”变成了一个责任人。

昔日“九顶大盖帽管不住一张小餐桌”的监管窘境,在武昌区已成为历史。

黄道林对楚天金报记者说:“改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有效整合资源,实现食品药品的统一监管,更好地筑牢食药安全的基础防线。”

每个执法员每天要跑40个责任点

8月12日,武昌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调整人员交接仪式结束。

短短12天,新的食药监局一下从40余人骤增到149人。增加的100余人中,包含原工商局职工90人、经信局涉农管理人员10余名、质监局1人。

“人员调整是这次改革的‘重头戏’,这一步动作非常大,在全市乃至全国带了个好头。”武汉市有关领导这样评价武昌区的改革。

人员到位后,武昌区食药监局很快按街道设置了11个食品药品监督所。

“如果我们监管的触角不伸到最基层,管理上‘一竿子插到底’也就成了空话。”黄道林还专门提到,“11个监管所的所长和副所长,全部由转过来的工商人员担任。这也表明了新的食药监局对他们的信任,激发了他们在新岗位上的工作热情。”

职能增加了,责任变大了,监管范围更宽了。黄道林介绍,武昌区食药监局的监管对象共有2.3万多家,摊到一线执法人员头上,平均每人在200家以上。以一周为一个轮次,每天至少要到40家自己的责任点去管理和服务,风雨无阻。

“人手严重不够怎么办?”黄道林局长告诉我们,建立食品安全领导负责制,局长和局班子成员带头上街执法,“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难度就小多了”。

食品药品检测中心,每天也是忙忙碌碌。7个人分成两班,一班去市场采样,一班在实验室里检测。“没合并过来之前,平常每周抽检80个批次左右,现在要求不低于100批次,7月至9月高峰期,每周不得低于200批次。”年轻的美女检测师秦海燕拿着检测登记簿对我们说。

一个窗口办证一个电话号码受理

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职能的调整,意义绝非仅仅打通“一个链条”那么简单,它同时也是行政审批改革在江城的一次深入探索。

武昌区食药监局副局长李新红用一个数据表达她的观点:目前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多达89部,为何这么多法规管不好老百姓的餐桌?缺乏相关的责任主体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职责分散,政出多门。

机构调整后,武昌区食药监局将所有16项行政审批业务全部归并在一个部门,市民办理相关业务,在一个窗口就能搞定。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武昌区政务中心四楼的食药监局办事窗口,7个窗口排成一行。工作人员刘云铃告诉我们,只要涉及食品药品经营办证方面的业务,在这7个窗口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一次性办完。

来自江苏徐州的冯建华想开家炒货店,按照以前的程序,他先要去质监部门办理小作坊食品加工备案,还要去工商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昨天,他在刘云铃的窗口,不到5分钟便把手续全部搞定。

对消费者来说,关于食品药品的举报投诉,如今更便捷了。

过去,消费者遇到食品药品的质量和卫生问题,分不清该找谁。投诉中心工作人员孙涛举例说,一些普通食品故意贴上保健食品“标签”,价格陡增好几倍,执法人员上门后却很难查处。因为保健食品归食药监部门管,普通食品归工商部门管,涉及部门之间办案的移交,程序繁琐。如今,消费者只要认准食药监局一个部门,记清一个电话号码就行了。

一个“老工商”的奇妙转型

8月份机构正式调整后,武昌区继续保持食药安全零事故,小餐饮整治成效目前位列全市第一,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办结率也保持在99%以上。

声誉传开了,取经的人也来了。大刀阔斧改革后的武昌区食药监局,接待外省兄弟单位的考察来访也多了起来。“外地同行最关注的,主要是人员编制、机构设置问题。”黄道林局长介绍:“当然,还有小餐饮整治这样的老大难问题。”作为全区食品安全责任部门的一把手,黄道林将2/3的人力投向小餐饮整治这个最艰难的堡垒,并要求所有监管人员都要积极转型。

自从穿上印有“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字样的制服后,身材高大的罗庆军,感觉自己除了加班多了,性格也变得细腻起来。在煨汤馆,他提醒老板彭开来注意下水管道疏通,保持用水清洁;在馒头店,他提醒老板黄古新,不要将食品暴露在露天货架上;他还将辖区数十位餐饮老板带到尚崇阳的“放心粉面店”,组织参观学习,形成卫生样板……

从工商执法者转型为食药监管员后,罗庆军还没有完整休息过一天。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上,他感到自己又往前迈进了一步。自己以前有多年工商执法经验,现在监管职能整合后,不论是在食品加工、销售环节还是在后期的消费环节,他感觉自己都能使上劲了,“这种感觉,有些奇妙”。

 
[责任编辑:刘慧] 标签:食品 工商 转型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