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武汉”躁动 25年一觉复兴梦


来源:《决策》

人参与 评论

策划人语武汉正在发生大变化。 大建设、治庸风暴、打造最优投资环境、推出“城市英雄”、建设概念性城市新区、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一连串看似不相及的事情,如果鱼贯而出,以某种姿态接踵而至,

解开这些疑问,只要进入中国区域经济坐标系,就能画出武汉所处的方位。

武汉的方位在哪里?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中心城市,首先就要在长江经济带上来比较。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是滨江四大中心城市,2010年,上海在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经济总量是16872亿元,武汉仅是上海的1/3。同时,武汉经济总量在重庆之后,仅仅高过南京500亿元。如果放大到整个长江经济带,武汉在杭州、成都、苏州、无锡4座城市之后,其中,苏州是9510.9亿元,高出武汉4000亿元。杭州、成都、无锡与武汉都处于“5000亿俱乐部”,基本在同一方阵。

综合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来看,武汉排在上海、重庆、苏州、杭州、无锡、成都之后,可见,武汉在长江经济带上已经不能进入到前五强之列。

从历史纵向中来看,武汉整体经济实力的变化曲线,划出了一个完整的“W”型。“1982年武汉的经济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位第一,一直到1984年,武汉在全国位列第四位,仅次于京沪津三大直辖市,是真正的中国‘第四城’,排在广州之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告诉《决策》。

采访中,武汉与广州的比较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因为要实现大武汉的真正复兴,回归到曾经的历史地位,武汉必须要追上广州。

1988年,广州经济总量超过武汉,22年来,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越拉越大。到2010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604.48亿元,排名全国第三、副省级城市第一。同年,武汉的GDP为5515.76亿元,仅为广州的一半左右。而且,广州已经明确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其城市功能的强大,是目前武汉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从2010年的经济数据来看,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新兴经济城市中,武汉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在十名之外,稍好一点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排名第8位。而广州的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多项经济指标,都在前五名。

在这些指标中,作为城市经济支撑力的工业,武汉在2010年的工业增加值是2079.8亿元,仅仅是上海的1/3,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新兴经济城市中,排名第15位。与广州相比,差距依然有1500亿元。因此,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在“励精图治、复兴大武汉”系列评论中尖锐地指出,武汉虽是老工业基地,但“武汉制造”没有走向全国。

作为中心城市,第三产业是其核心功能,在这方面,武汉是什么位置呢?

作为全国的三大中心城市,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恰好排名前三甲,北京最高突破一万亿元,上海是“榜眼”,广州位列“探花”。而武汉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是2813亿元,只有广州6465亿元的43.5%。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北京、上海、广州同样是全国前三甲。广州在2010年实现4476亿元,同期武汉是2523亿元,相当于广州的56%。

强将与挤压

一系列数据比较发现,武汉的差距很明显,冲击中国“第四城”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如果跳出单纯与广州的比较,武汉第一步可以进军副省级城市前三甲。

那么,目前武汉的位置如何呢?从2010年的地方统计公报来看,武汉在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在广州、深圳、杭州、青岛、成都之后,位居第六。其中,广州、深圳都遥遥领先于武汉。武汉若想实现目标,必须连续赶超杭州、青岛和成都。

在经济总量上,杭州、青岛、成都和武汉,都在5000多亿元的区间,基本处于同一梯队。杭州稍微高一点也仅仅高出武汉400亿元。青岛、成都与武汉的差距只有几十亿元。由此可见,武汉具备赶超的充足底气。

但另一方面,2010年经济总量紧随武汉之后的宁波、大连、沈阳和南京,都是区域经济中的“精兵强将”,它们赶超武汉同样信心十足,而且态势强劲,尤其是与武汉在同一时间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沈阳,不可小觑。

沈阳的经济总量虽然比武汉少了500亿元,但沈阳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关键经济指标,都比武汉高。尤其是沈阳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7.4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不仅高于广州、深圳,更是高出武汉1254亿元。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经济,而且沈阳也是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政策利好上不输于武汉,因此,沈阳在副省级城市中有能力冲击前三甲,将成为武汉强有力的竞争者。

对武汉来说,面对的还不仅仅是一群副省级城市“强将”,同时还有来自周边城市的无形挤压,特别是同处于京广经济带上的两个邻居——北面的郑州与南边的长沙。

比如,武汉天河机场的目标是打造成中国第四大枢纽机场,但在2010年,其旅客吞吐量已被长沙机场超过,武汉不得不把中部第一的位子拱手相让。这一事例说明,武汉还不能领袖群伦。

郑州和长沙敢于公开向武汉叫板,也从一个侧面印证出,武汉的经济实力与城市吸引力双双出现滑落。而在这些周边城市中,最让武汉揪心的是城市间的合纵连横,以长株潭融城、郑汴一体化为典型。

2010年,长沙、株洲、湘潭3市的经济总量达到6715.8亿元,正好高出武汉1200亿元。郑汴一体化的经济总量是4930.22亿元,仅比武汉相差580亿元。

在体现经济竞争力的工业增加值上,长沙是2020.68亿元,与武汉的2079.8亿元相比,基本持平,而长株潭融城的工业增加值就反超武汉1058亿元。同时,郑汴一体化的工业增加值反超武汉285亿元。

在体现经济增长潜力的固定资产投资上,长沙也已经突破3000亿元,相比武汉只少560亿元。长株潭融城之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会反超武汉880亿元。更关键的是在经济活力上,长沙要优于武汉,且长株潭3市的经济增长都在15%以上。

目前,不仅仅是长沙、郑州等老牌省会城市站出来挑战武汉,处于京广经济带延伸线上的深圳、天津以及佛山,经济总量都已经超越武汉,因此,武汉在京广经济带上同样也不能进入前五名。

通过以上纵横坐标轴的分析来看,武汉处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四周有强兵”的状态,排在武汉前面的杭州、青岛、成都,以及紧随其后的南京、沈阳、宁波、大连,都在摩拳擦掌。

得天元之位是武汉的区位优势,湖北被誉为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则是“支点中的支点”,但事实上,居中的武汉不仅缺少支点的张力,而且更容易受到四周城市的挤压。

因此,从经济实力来看,武汉要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靠单打独斗是绝不可行的,惟有与周边城市合力抱拳,不仅构建武汉城市圈,还要站在长江中游地区的高度,携手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圈,组建“中三角”。因为只有“中三角”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第四极”,武汉才有可能借力回归到曾经的历史地位。

那么,武汉与周边城市群合力抱拳之后,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格局呢?

“中三角”VS成渝经济区

“中国的明日乐园,长江上的芝加哥,代表了世界的未来。”这是颇具权威性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在其推出的“全球城市指数排名2010”中重点推介重庆时,给予这座城市的点评。

把“芝加哥”的桂冠给予中国的某一座内地大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比喻。武汉、郑州、长沙都曾把“东方芝加哥”的帽子抢着戴在自己的头上。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魏玮]

标签:武汉 复兴 躁动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