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鸡娃"还是"佛系养娃",你怎么选?

2021.4.30 第148期 作者:刘毓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七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教育问题从不缺话题度,今年尤为热闹。先是3月,一公众号发布一篇"卧底""鸡娃"群的推文,不仅曝光了多份类似连冲澡时间都被严格规定好的课表,还整理了一部"鸡娃"黑话词典,瞬成朋友圈爆款;接着,教育部拟禁止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又掀起一阵热议;近期《小舍得》《陪你一起长大》等电视剧的热播,更是将"教育内卷""鸡娃"等问题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而网友们热议的其实就是一个话题,到底要做"佛系家长",还是"鸡娃家长"——所谓"佛系",就是崇尚快乐教育,不给孩子施压,尊重个性差异,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而"鸡娃"则恰恰相反,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他们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

孰好孰坏,众说纷纭。何为"好的教育"?这是家长思考,更是社会命题。

父母为什么拼命"鸡娃"?

早上6点起床,7点前到校,下午放学后,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差不多10点多,要是再学下奥数、英语、作文,基本上很难12点前睡觉。

这并不是某高三毕业班的作息,只是一亲戚家初二学生的每日安排。"谁不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呢,但你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没上过补习班?""大家都在学,我们能不跟上吗?"高强度学习对孩子来说是压力,对于家长而言何尝不是负担。可实际情况是,抱怨归抱怨,真正能做到"佛系教育"的父母仅占少数,大部分不是在"鸡娃",就是被趋势裹挟着被迫给孩子加压。究其原因,大概有三种:

1、破局:利用精英教育,实现阶层跨越

这主要出现在低收入群体家庭,经过数十年的打拼,父母的职业发展基本定型,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便只能把希望或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父凭子贵"的思想让不少人哪怕委屈自己,也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将他们送上自己向往或认可的"康庄大道"。这种单向诉求,往往会将孩子往父母设定的方向去培养而忽略其自身天分和喜好。

2、经验:父母就是"鸡娃"教育的受益者

这一般集中在"新中产一代"。他们是高考制度的受益者,相信知识成就人生,于是更迫切用教育的方式为孩子铺好前路。与此同时,从激烈竞争中拼出一条路来的他们,更懂得"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残酷。这样的父母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自小的良好教育来赢得优势,抢占优先地位,就像《陪你一起长大》里的学霸精英家庭苏醒、奚彬。

3、从众:别人都这样,赶早不赶晚

这可能是不少家庭的现状。本是"鸡娃"的圈外人,自身对孩子并没有明晰规划或过高要求,但是苦于"邻居家小孩报了周末培训班""同事的女儿5岁英语就很溜""别家都这样,我们不抓紧是不是就差太远了,跟不上了",只能跟着"潮流"走。

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鸡娃"的本质都是教育内卷,是对在竞争中被淘汰的恐惧和焦虑。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内卷一方面源于社会氛围,一方面源于家庭压力。

不久前,武汉市公布2021年中考政策,其中明确今年共有7.63万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约4.3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约3.06万人,也就是说,能进入高中的学生仅近占半数,而三年后,能通过高考进入排名前百高校的学生也只是寥寥数几。

竞争激烈的社会氛围让家长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求学路上拔得头筹,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考都是年少时改变人生轨迹的最好途径。

与此同时,家庭压力也在加重学生们的焦虑。

有人想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有人想把孩子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忽略了个性追求的"绑架式教育"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抑着孩子的内心,就如《小舍得》中的子悠,崩溃地喊"我不要妈妈了";欢欢离家出走后,在大雨中质问南俪"你是爱我还是只爱学习好的我",让教育追求适得其反。

即便父母是真的"佛系",可孩子自身也会面临比较和竞争,若抗压能力不强或家长处理不善,都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那么,既然出现问题了,该怎么进行缓解甚至解决?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应该推行的"好教育"?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什么是好的教育"又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有人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爱是最好的教育;有人建议,不排斥分数,也不应止于分数,要追求全面而不是一部分素质。总结来看就是一个观点——不管学什么都能成才,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其实这些年,国家关于打破"唯分数论"的教育改革已经在悄然推进,不管是"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一系列减负政策,还是各地正在逐步推行的高考改革,都是在改善当下困境。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课外辅导班依然火热,孩子们的压力似乎也并未减轻多少。说到底,是人的"观念"未改变。读普高还是职高,或许大部分人都倾向普高;上还是不上培训班,当别人都投身其中时,这个答案多半是肯定的。

因此,教育变好离不开宏观层面的改革,也有赖人的理念的革新与进步。条条道路通罗马,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就是最好教育。 有的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能释放更多的创造力,那就给他足够的空间和尊重,让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有的孩子能适应"高压教育"环境,那就用好"压力"这把双刃剑,让他们既能拥有学习"冲劲",又能始终保持能对未来、对生活的热爱。

现代社会是多元包容的,有更多的可能性。"鸡娃"还是"佛系"?关键在于孩子自身,找到适合他们的就是最好的。但别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别让自己的焦虑成为孩子畸形成长的导火线,家庭教育里,尊重和爱更重要。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编辑:魏玮  设计:刘庆庆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