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们"折射娱乐圈畸形生态,"流量明星效应"该刹刹车了

2021.7.23 第157期 作者:刘毓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七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娱乐圈就像一个巨型瓜田,盛产大瓜,今年尤甚。近日,"顶流"吴亦凡的丑闻风波席卷整个互联网,虽真相还未完全查明,但这场将舆论空间搅得鸡犬不宁的"选妃事件",不仅再次刷新了人们的三观,也引发了对艺人,特别是流量明星私德艺德的诘问和思考。

当流量而不是演技唱功,成为衡量一位艺人实力的标准;当片酬动则千万上亿,却仍要用"阴阳合同"偷逃税款时,我们不禁想问,是谁将流量明星捧上"神坛"?又是什么造就了如今乱象?演艺圈何时才能回归作品至上的从艺初心?

被捧上"神坛"的流量明星

这几年,社会舆论关于流量明星的讨论不少,类似收入过高、行为不端、入行门槛低、素质差等质疑谴责,似乎已经盖过鼓励褒奖,成为这个群体的标签。

在外界看来,某些流量明星没有实力做支撑,德不配位,空有皮囊;而演艺圈内部,有些人急于凭作品撕掉标签,有些人站在台前呼吁市场给机会,而有些人靠着庞大的粉丝群,享有众星捧月般的尊荣,以及与实力并不相符的极高片酬。

资源分配失衡的背后,是资本运作的结果,也得因于"流量经济"的失衡发展。

流量经济催生"流量明星"。演艺行业既是艺术活动,也是经济活动,除了讲究艺术效果,也看重效益和投入产出。就拿一部电影来说,广告收益、票房高低是判断一部电影叫不叫座的主要因素。而市场关注度高的演员,更能吸引广告商的投放、影视投资方和广大受众的青睐。

当影视剧被搬到网上,原本宏观的审视维度,开始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从发行量到收视率,再到点击量,"流量"已经成为用来佐证某作品或某平台是否具有舆论热度,衡量演员是否有关注度、有话题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影视作品的收益。在这种情形下,能带货、带票房的高人气"流量明星"便诞生了。

而流量的获得,靠的不仅是专业,还有有意为之的"投其所好"。

粉丝效应是主要诱因。互联网使观众的力量成为明星产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不同于以往,现在的粉丝追星不再只是单纯地看看偶像的电视剧,听听偶像的歌曲,更强调对他们的金钱付出。抢演唱会门票、集资购买应援物,甚至花钱来帮他们冲销量,提高商业价值等行为,正在促使国内粉丝经济的发展壮大。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红人经济商业模式及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粉丝经济关联产业市场规模超过3.5万亿元,增长率为24.3%,预计2023年将超过6万亿。

庞大的粉丝市场,让明星产业生产者嗅到了商机。他们将"流量明星"作为产品,按照粉丝的喜好偏向去生产和制造,这种造星工业的核心便是"偶像是商品,粉丝是消费者,粉丝刷数据为偶像获取代言、资源与地位,以此不断提高偶像的商业价值,使其获取更多商业利益。"在明星-粉丝-资本这个链条中,只要偶像没有脱离人设,粉丝没有流失,流量便没有流失,这个商业闭环就能良好地运转。

正如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所说,"作为我们大众自身的外化象征物,明星他们很快被伟大的制造商们放置在商品生产线上,通过标注绝对独一无二的商标而将他们捧上了高到浩瀚星系上的位置。"

被物化行业的价值失序

演员歌手是一种职业,而流量明星是一件商品。前者的职责是演好戏、唱好歌,而后者,作为被"制造商们"打造出来的面向市场的产品,则不得不迎合大众的喜好,按照既定人设去扮演好更能吸引关注、获取流量的角色,就像cosplay(角色扮演),当戏服卸掉,有的人能依然坚守初心,有的人则在巨大的光环笼罩和一众喝彩声下迷失了自己。

于是,我们看到代孕、吸毒、诱骗等违法行为屡有发生,即便有对劣迹艺人零容忍律法行规的存在,有些人还是以身试法,极其"狗血"。

除了品行不佳外,这种个人的价值失序,跟"流量明星"这个特殊身份不无关系。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本我"代表欲望,遵循快乐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本能;"超我"遵循理想原则,限制本我;"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寻求平衡,促使人格内部协调以保证外界活动的正常开展。

一个人成名后,每天生活在"放大镜"下,他的"本我"被束缚的程度会比普通人多得多。吃饭被拍、走路被拍,跟谁一起吃、一起走还不能随心随性,稍不注意,各种绯闻满天飞。而对于受关注度极高的"顶流艺人"来说,这会直接影响粉丝对其的态度,损害商业价值。

这样一来,就导致明星不得不通过长期压抑"本我"需求来适应现实环境和大众需求,他们因此更容易出现焦躁情绪,甚至借助于"吸毒""性侵"等极端方式来释放压力、获得快感。

此外,演艺圈还出现了由流量明星衍生来的粉丝骂战等失序行为,这不仅仅由明星自身造成,也产自失衡的流量经济。

"流量明星"得益于流量经济,也受其束缚和牵制。从 2017年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粉丝锁场事件、2018年蔡徐坤粉丝人肉辱骂网友事件,到2020年肖战粉丝风波事件,"饭圈"有组织的声讨行动严重干扰了社会正常公共秩序,也造成了极其负面的示范效应。

明星是光环更是责任

放到整个行业来看,任何利益都不应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以规则校正流量方向,以秩序领航粉丝经济,流量经济才能回归理性,演艺圈才能走得更远;放到艺人自身,纵使有粉丝的支持,也不能为所欲为;纵使有资本的庇护,也不可能逃避罪责。即便是娱乐八卦,一旦越过法律底线,也必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时至今日,娱乐圈的"瓜",我们吃的够多了,从"阴阳合同"到粉丝人肉事件,再到吴亦凡丑闻风波,种种极端、失格甚至违法行为,热度足够高,但质量都不够好。

在互联网上形成的巨大轰动、司法部门的及时介入,以及事后的官方封杀、法律制裁,是对当事人的惩处,也是给演艺圈、粉丝们的警示和忠告——互联网拥有惊人的能量,无论什么人,有多大名声,多强大的背景,都不可能掩盖罪行。演艺圈不是法外之地,面对法治谁都不会有规避空间。

不可否认,演艺圈仍然有一大批德艺双馨者,深耕行业、初心不改;仍然有勇担使命者,不负时代,传递力量。以案促改是为了让娱乐界更加风清气正,少些"流量王",多些"零差评";少些"狗血剧情",多些奋斗精神。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法律规则约束是一方面,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在享受着大众给予的万千追捧和常人所不能及的价值回报的同时,也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反哺社会,而不是将关注度仅作为谋求私利的资本,利用甚至滥用粉丝的信任与支持。而作为粉丝,文明理性追星应成为操守,勿成为违法乱纪行为的推手。

明星首先是演员歌手。希望有一天,当提起演艺圈时,大家不再只是谈论容貌身材,亦或是桃色狗血,更能有精湛的演技、扎实的唱功让人称赞,值得传颂的作品让人回味,演艺圈也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守法自律。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编辑:魏玮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