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就该焦虑?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吗?

2021.6.28 第153期 作者:刘毓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七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若要给今年上半年列个高频词榜单,“焦虑”得占一席。

影视剧里、热门话题中,婚姻焦虑、育儿焦虑、职业焦虑可谓不少;放眼身边,年龄焦虑、外貌焦虑、身材焦虑,亦苦恼了一批人。近日,脱口秀演员思文又抛出了一个焦虑现象——单身恐惧。

在节目中,思文说道,现在有太多女性被灌输过单身恐惧,很多人从小就被恐吓说,“你再这样,就嫁不出去了”。优秀单身女性不得不过得比已婚女性更加光鲜亮丽,才能换来一句,“行吧,也没有那么惨”。

虽然思文将这种焦虑限定在女性,但从现实来看,男性被灌输“单身恐惧”的情况也不少,不过是换了一副说辞,比如“这样娶不到老婆了”等,尤其是现在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了3490万人。这种无意中传递出的担忧和焦虑,造成了对不少年轻人的绑架和困扰。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单身”?怎样才能破解这种焦虑现象?

单身或是一种“理性”选择

暂不说“单身焦虑”,先看看“单身”这种现象。我国单身人口据说已经突破2亿,相当于3个德国或4个法国的人口总和。

庞大数字背后,有人以“后继无人”等说法唱衰之,也有人将其视为商机,探索出的“一人食”新型经济模式颇受追捧。

从现象看本质,类比其他选择行为,“单身潮”的形成有理可循。

比如投资,当行情不好时,理性的投资者会选择放弃执行期权(在实行某个项目后又放弃该项目)。婚恋市场也一样,当绝大多数择偶者持看跌一段感情的预期时,理性的人最后便会选择放弃执行 “期权” ( 即不寻求伴侣、不组建家庭) 。

当婚姻成了看跌品之后的直接效应就是,未婚者选择单身主义。有人会觉得,花好几十万结个毫无实际价值的婚,还不如把这笔钱留着自己用或者养老;还有人说,低品质的感情不如高品质的独处,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没有一个人快乐,那又何必自找不痛快?

这是典型的“单身先锋模式”,故意或自愿选择不找伴侣不结婚,不同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想结婚而没有结成婚的传统单身模式,多存在于都市精英群体中。

既然是社会普遍现象,那“单身焦虑”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焦虑”是被“制造”出来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不少焦虑的产生都有着相似的逻辑,比如婚姻焦虑,先是网络上或者坊间开始流传几个婚姻不幸福的新闻,然后熟人朋友间开始讨论并分享其他类似故事,个案也许造成不了什么影响,一系列情节类似的事例一字摆开,按归纳法的原则,便容易得出“婚姻不可靠”的结论,若你原本是个憧憬婚姻的人,那茫然疑惑便会伴随着焦虑而生了。

再说“育儿焦虑”,身边的家长都在讨论孩子上哪所小学、怎么努力考上高中;电视一打开,单单以学区房为题材的影视剧就不少;再刷下热搜榜,“鸡娃”、内卷占据前排,在这样的氛围下,若自己的孩子并无所长,家长能不焦虑?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如出一辙,就是共识的营造。舆论会就某种现象或问题归纳出一个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共识结论”,如果个人行为与共识认知不一致,那焦虑就产生了。放到“单身恐惧”这个现象上,也说得通。

30岁还没有对象,父母要愁了,“社会就是这样,年纪越大越不好找”;看着同学朋友一个个结婚生子,自己该愁了,“大家都有对象,要是再不排上日程,以后同学聚会都不好意思去了,多没面子。”于是,在社会大流的裹挟下,越来越焦虑自己的单身处境,甚至开始质疑、产生“随便找一个也比没有强”的想法。

可是,你所知的“大流”,这种被营造出的“共识”就是全面正确的吗?中国成千上万个家庭,那些“家暴”“狗血剧情”是否能代表整体?一个孩子的成功模式能否适合于所有。单身者中或许不乏迫切寻求一段关系之人,但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是主动选择单身,在享受独处时的成长与充实,静待心中的“TA”的出现。

这就是“伯克松悖论”,部分相关并不代表全部相关。拿一个不幸福的例子来全盘推翻婚姻关系,用部分人的落魄处境来否认不少驰骋各行各业优秀人士的单身选择,显然有点格局不够、以偏概全了。

再者,单身到底好不好,这就是个开放性问答,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可越是不确定,越能诱发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很多人都坚信,选择比努力重要,择偶问题上也是。万一选择不甚,后果不堪设想。在这样的担忧促使下,我们便希望从别人的故事中寻求一点确定性,有点像英美法系法律的判例法,推崇“遵循先例”原则。可是,无常是常态,也许今天能从他人处得到一个美满积极的回答,明天又变了。这样焦虑又出现了。

所以说,为什么会焦虑,因为不确定性,因为与社会主流的不一致。如果你最近深感焦虑,那或许已经掉进信息不对称或者不确定制造出的情绪陷阱了。

打破单身焦虑得靠自我修炼

某社交平台上的一个高赞评论,或可为打破“单身焦虑”提供思路。

那位网友这样写道——

我不会有单身焦虑,也不会没有安全感。

我解决了物质需求后,追求的是自然舒服平和,我不否认我靠了家里,但是我自己有努力,有句凡尔赛的话,“目前的生活里我真的不缺什么。”

我有稳定的朋友圈,好友基本交往联系五年以上,父母身体康健,就算我在外地他们也不会焦虑我不在身边会如何,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家里长辈健在,家庭关系和谐,我的生活平淡且安稳,这就很满意了。

所以我对于异性另一半没有那么迫切,我的爱情观是“我一人悠然自在过的很好,跟你在一起后我发现我可以更好。”

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精神追求不畏于世俗舆论,遵循内心、笃信坚定,如此便可破了“单身恐惧”带来的焦虑。

由此也解释了,为什么“单身人士”除了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男性,不少都是都市精英群体。就像思文说的,那些主动选择单身的优秀女性能赚更多钱,活得更加光鲜亮丽,当收获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后,便不再介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了。

道理不难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经济体,内心的平静往往靠的是高度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可。这一方面来源于物质上的不缺乏或充沛,另一方面也来源于自我认知上的自信与坚定。

物质的积累或倍数增长,得益于原生附带,也需要努力加机遇;而精神上的坚定,得靠自我修炼了。增加才干、提升本领,让自己变得强大,这些话虽说有点像口号,但却是克服困难、解决难题、提高幸福感的良策。

在感情问题上,不管是单身还是结婚,都有可能遭遇不幸和挫折,也都会有幸福和愉悦。毕竟没有哪种选择是绝对完美,我们没办法掌控结果,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承受结果的能力,去感受美好、适应起伏。

因此,结婚也好,单身也好,只要是基于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便是现阶段最好的选择。大胆去选吧,至于别人过得怎么样,这不该是我们焦虑的原因。人人皆有不同,当你在桥上看风景时,又怎知没有楼上的人在看桥上的你呢?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编辑:魏玮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