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如何突围?武汉加快打造老有颐养“幸福样本”
2025.4.11 第274期 作者:王鹤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十一年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近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武汉市养老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实现“五个一批”目标,初步构建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养老设施体系。据武汉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达218.8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3.0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7.65万,占总人口的16.6%。这意味着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每5位武汉人中,就有1位需要特别的养老照护,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如何直面养老挑战,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撑起更多“幸福伞”?据了解,武汉正在构建现代化老龄友好型社会,利用科技赋能,改善养老难题,不断扩大养老需求供给,推动养老服务时代化发展。
居家社区养老:科技赋能温情守护
在智慧养老领域,自2021年武汉启动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试点以来,在试点社区对老人居家环境进行了智能化、适老化改造,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试点社区基本可提供健康管理、安全监控、应急呼叫、生活照料等老年人需要的各项服务。智能健康监测设备、5G远程医疗系统、智能出入管理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被应用于日常管理和服务中,服务管理平台成了“社区老年人信息库”,老年人可通过系统进行咨询、预约、需求应答,目前可与各养老智能产品及网络设备数据衔接。
在试点开展之外,武汉多管齐下以“公益+市场”的运营模式,打造开放共享、便民安全的官方服务平台,围绕老年人惠、住、护、居、食、医等多方面需求,提供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服务。在2024年武汉发布的数字经济应用新场景,人形养老机器人解决方案得到政策支持,通过3D面部扫描和面部建模技术,该方案为用户提供高度仿真的人形机器人形象定制服务,让养老生活增添陪伴感、减少孤独感。这种“科技+温情”的养老模式正在武汉全面铺开,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线上预约、健康医疗等服务资源,有效提升了居家养老的服务效率。
在助餐服务方面,武汉推行“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志愿互助”的创新模式。全市已建成多个幸福食堂、社区助餐点和小区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服务。预计到2025年底,中心城区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到2026年,街道(乡镇)幸福食堂、中心城区社区老年助餐点、小区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
适老化改造工程也在深入推进。武汉对公共空间进行无障碍设施、安全扶手、照明优化等改造,同时出台补贴政策引导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如今,武汉新建居住小区全部按无障碍规范建设。完成240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实现小区入口、主要道路、主要活动场地和住宅单元出入口之间的无障碍通行,加装无障碍电梯1600部。老年人服务等机构无障碍改造率100%。
机构养老升级:从“量变”到“质变”
武汉在机构养老领域持续发力,推动服务质量实现质的飞跃。通过建立服务质量评级体系,对社区养老设施进行等级评定,实行动态调整补贴制度,有效激励养老机构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依据《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和省级管理办法,全市养老机构被分为五级至一级,评定标准涵盖消防安全、卫生设施、服务质量等关键指标,得分越高代表服务质量越优。
人才培养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武汉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护理员和医养科研人才。建立职业认证制度,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持证上岗,确保服务团队具备高水平的能力。政府还提供培训补贴、职业资格认证等支持,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
医养结合模式成为机构养老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嵌入社区诊所、开设绿色通道等方式,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健康保障水平,还有效减轻了家庭医疗负担。
银发经济崛起:万亿市场的新蓝海
面对深度老龄化挑战,武汉通过服务质量评级、智能监管、人才培养和医养结合等举措,正逐步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享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智慧养老推进过程中,武汉直面“数字鸿沟”挑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推动养老服务的创新发展。
“数字鸿沟”问题逐渐显现,部分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使用存在困难,影响了智慧养老服务的普及。为此,武汉鼓励社区、老年大学开设智慧养老课程,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通过集中培训与上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向老年人介绍智能手机应用、智慧生活体验、社交应用技能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
依托“科技+人才”优势,武汉吸引众多头部企业布局智慧养老,探索“互联网+”智慧养老新模式。硚口区易家街道张公堤社区作为试点,打造人工智能养老实验社区,借助智能养老设备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通过智慧养老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有效降低了居家安全风险。同时,研发更多适老产品,如智能穿戴设备、远程监护系统等,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升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银发经济的前景令人期待。赛迪顾问最新发布《2025年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医、养、康、文、旅、金”等相关产业通过业态创新打破传统边界,催生出如“医疗+地产”“非遗+康旅”“AI+养老”等全新业态,成为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未来,随着产业间跨界融合模式逐步成熟、业态不断拓展,相关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预计2030年,中国银发经济跨界融合相关业态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
新一代老年人正在迎来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要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生活有保障、精神有娱乐的社会养老环境,需要给予老年人更多温情与关爱,需要政府与社会携手共进,持续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稳步推进城市适老化改造、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年人安全、健康、幸福地生活。对此,《武汉市养老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武汉要强化市、区财政资金投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发挥公益兜底、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满足特困供养对象集中照护服务需求;发挥市场调节、公益补充作用,支持鼓励国有企业、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推动多元参与、融合发展,形成普惠性、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通过完善布局、提档升级、优化功能等举措,进一步织密社区(村)养老设施网络,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构建起一个“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才能托起200万多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