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网”直前的武汉为什么能在网球“开花”

2024.9.27 第262期 作者:熊佳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十一年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从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网球女双冠军到2024的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冠军,时隔二十年,又一个网球巨星,从武汉走向世界。

“嗖......咻”阵阵破风声在网球场频频响起,郑钦文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挥拍击球中,从武汉一步步走向国际赛场,并拿下荣誉。武汉网球公开赛即将开赛,郑钦文也将站在家乡的土地上与其他世界顶尖选手再次热血交战。

武汉为何能在网球运动领域遍地“开花”?发展成就因何而来?

历史文化深厚的网球之城

回望中国网球发展之路,就会发现,湖北省培养了众多网球人才,从严大翠、余丽桥、朱本强、潘兵、李婷、李娜到郑钦文,都为中国网球发展突破贡献了自己的独特力量。而在这些名将的受训生涯中与之羁绊最深的城市便是武汉。

武汉,这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不仅是中国中部地区的文化与经济中心,也是中国网球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自20世纪初以来,武汉就开始了网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在江汉关博物馆就能发现武汉与网球的渊源颇为深远,在1933年,汉口市政府体育会首次主办了全市男、女网球比赛,徐树敏获得汉口市女子网球冠军。历经百年风雨,网球运动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逐渐成长为一项广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武汉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网球场地和比赛活动,当时的网球爱好者们在简陋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练习和比赛,为后来的网球运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武汉网球运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加大了对网球设施的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网球训练中心和比赛场馆,如武汉网球中心等。

武汉为什么能在网球领域发光?

以赛事促发展,多形式增氛围。武汉网球公开赛作为WTA1000赛事(全球仅10站)、级别仅次于四大满贯的赛事,标志着武汉网球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项高水平的职业女子网球赛事不仅提升了武汉的国际知名度,也为本地网球运动员提供了宝贵的竞技机会。武汉网球公开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吸引了众多世界级顶尖选手前来参赛,也促进了网球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激发了更多青少年对网球运动的兴趣。

多元化育人才,多场地强支撑。武汉注重网球人才的培养,建立了从青少年到专业运动员的完整培养体系。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夏令营等活动,为年轻球员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努力使得武汉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球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网球事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湖北省体育人才的摇篮省三大体育中心,崇仁路体育培训中心、新华路体育场、洪山体育中心都在武汉,这里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专业的师资配备、优良的训练环境、多元的培养模式都让体育新星从这冉冉升起。

全方位做保障,助力培养攀高。网球比较强调个性化发展和国际化训练环境,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郑钦文经济方面曾面临巨大压力,武汉体育局及时伸出援手,与这名网球界新星在2022年签订了《郑钦文培养攀高协议》。在签订协议起,未来四年的时间里,武汉体育局每年都会给予郑钦文一定的经济支持,保持其团队正常运转,同时全方位做好其后勤保障工作,包括聘请高标准教练员、医疗康复、住宿餐饮等方面提供支持。

勇“网”直前的热辣武汉

郑钦文夺冠之后,武汉全市掀起又一轮“网球热”,网球场更是难以预约,几乎每个时间段都是约满状态。武汉的网球氛围逐渐浓厚,免费网球夏令营、免费开放球场、网球赛事举办等多项活动,都为武汉网球的普及增光添彩。

无论是专业的体育场馆还是街头巷尾的公共球场,都能看到挥拍击球的身影。从清晨到夜晚,不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选手,都在这片土地上尽情挥洒汗水,享受着网球带来的快乐。学校里,网球成为许多学生课余活动的一部分;社区中,网球培训课程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参与。

金秋时节武汉网球公开赛即将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女子网球选手汇聚于此,争夺荣耀,而武汉人民的热情与对网球运动的喜爱也在这期间得到了充分展现。

如今,武汉的网球氛围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这座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观看高水平的比赛,还是亲身参与其中,网球已经成为武汉人生活中的一种时尚,一种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体现。在这座充满激情的城市里,网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让人们在挥拍间感受到团队协作的乐趣和个人挑战的乐趣。

如今,武汉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网球中心之一,其网球运动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体育文化的繁荣,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独特的光彩。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林芳 熊丹丹 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熊佳艳   编辑:熊佳艳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