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襄阳探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专家称有示范意义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襄阳探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专家称有借鉴和示范意义 襄阳市首个新型农村社区——襄城区尹集乡白云人家,几天前迎来首批504户农民家庭。 记者漫步白云人家新社区,但见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芳草如碧;超市

据湖北日报2013年9月8日 报道

原标题:襄阳探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专家称有借鉴和示范意义

襄阳市首个新型农村社区——襄城区尹集乡白云人家,几天前迎来首批504户农民家庭。

记者漫步白云人家新社区,但见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芳草如碧;超市、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等公共服务机构巧布其中。居民家里,宽带网、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等城里人享有的公共服务这里全有。

襄阳市委主要领导说,突破传统城镇化模式,统筹推进物的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地面建筑与地下基础设施齐头并进,积极探索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襄阳实施“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实践。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统筹推进物的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该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将全市2389个村整合为612个社区,采取土地向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等多种办法,统筹解决农民就业、就医、社会保障、孩子上学等系列事关进城农民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确保农民不失业、不失基本生活保障、收入不减少;

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统筹推进产业化和城镇化。尹集乡将乡村休闲旅游、花卉苗木、教育科研作为主导产业。村民1.5万亩土地流转给企业,一亩地配套安置20至25名农业工人,全村劳力还不够用;襄州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规划建设了21.5平方公里农产品加工工业园,正大集团、北京新发地等11家企业入驻。目前,已完成投资30多亿元。上半年,襄州区农村劳力首次实现正回流。襄阳高新区突破性发展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产业,上半年,在建的工业项目达到创历史的209个,总投资1510.5亿元,带动2515名进城农民就业;

不惜时间和资金,统筹推进地面建筑与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是襄阳探路人的城镇化另一特色。白云人家新社区和池阳新村是襄阳唯一两个雨水和生活污水分流的新社区。仅池阳新村地下排污管网、强电、弱电等建设就投资了6000多万元,占到整个社区投入的20%。

省社科院研究员邹进泰认为,襄阳“三个统筹”,探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改变了城镇化过程中,物的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只注重城市外表,不注重城市功能的现象,农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有力探索,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襄阳高新区刘集街办魏庄社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本报视界网郑钟鸣摄影)

8月3日,艳阳高照,热浪袭人。

记者来到襄城区尹集乡白云人家农村新社区,迷惑了,这里到底是城还是乡?

2012年6月16日,白云人家在一片荒山上开工,临时修筑的一条土路,汽车进不去,只好步行,参加完开工仪式,鞋子和裤腿上已被泥巴沾满。

如今,这里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芳草如碧;防洪渠里,碧水悠悠;太阳能路灯齐刷刷地“站岗”超市、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幼儿园散落其中。

一条柏油路一直通到新居民方照军的家门口。三层小楼楼上楼下走一遍,记者更感慨了。一楼客厅、厨房、洗澡间。二楼三间卧室加一间露天阳台;三楼,两间卧室加一个阳台。有线电视、宽带网、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天燃气、抽油烟机等家电器具,一应俱全。“有一句歌词说幸福来得太突然,很贴切。”方照军颇有些得意。

襄城,襄阳主城区之一,农业占比不足20%;

尹集乡,距襄阳主城区仅8公里,大部分被纳入所辖8个村(居)。1.4万人,农民大部分在外地或主城区打工。

方照军会砌工,拎着一把刀走南闯北,如果有活干,一天倒也有100多元收入。13亩土地他也没有当回事。家里原有的两层楼房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盖的,占地面积约一亩。

全乡3786户的情况跟方照军家差不多。

市、区想把一些工业项目、教育科研基地项目往尹集放,但乡里并没有多少建设用地指标可供。

一张篮图铺开——对全乡49.72平方公里进行全域规划,将8个村(居)的1.4万人,集中到5个新社区,配套建设中小学、三甲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实现“乡不动,城入村。”

钱,是个硬东西。

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武器再次发挥威力。

刘友文,襄阳宏林园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襄阳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

10年前,他就在襄州租了个林场,想实现景观植物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但林场太偏,基础设施不全,现有景观植物产业功能巨大,旅游功能却为零。

方照军所在的青龙村,荒山、荒滩、塘堰,尤其是被村民们粗放利用的土地、宅基地等加起来有1.5万亩之巨,交通又很便利。

刘友文一次性拿出3亿元,按照市里统一规划,在凤凰村一个荒山上建设白云人家新社区,小区共有516套房子,使用面积从80平方米到180平方米不等,总面积10.5万平方米,可将包括方照军在内的504户人家全部搬进新社区。

政策也很优厚,迁一还一,如果拆除房屋面积小于新社区提供面积,按最低价卖给农民。土地则规范流转给刘友文。水田每年800元/亩,旱地每年500元/亩,且租金每年增长5%;每亩地配套安置20至25个工人。

方照军的妻子王香莲早在去年就把8亩水田和5亩旱地流转给了刘友文,现在全部种上了各种景观树,王香莲本人也进入宏林集团成为一名护林员,每天50元的收入;

有了土地经营权,刘龙文投资的胆子也大了。一下子投入2个多亿,兴建中部地区最大的中华紫薇园,发展生态旅游。民俗风情体验园、襄阳名人园、汉唐诗谷、中华养生园美丽乡村等20多个景点紧锣密鼓陆续开工。

刘友文说,到明年开园迎客,整个青龙村村民还满足不了用工需求,还得到外村去招人。

市、区两级深知,新型城镇化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就无法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近年来,已经投入13亿元,建设重大产业支撑项目10多个,初步测算,完全可以保证尹集乡9400名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能带动欧庙等周边乡镇的2.8万名劳力就业。

就在记者采访时,年过五旬的方照军接到一家企业招聘人员的电话,希望老方去工作,8小时工作制,有五项保险,被老方婉拒。“老了,拎把刀,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休息,图个自在。”老方向记者解释。

老方和他的老伴,现在都参加了新农合。襄阳市和襄城区还计划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原有的新农合政策不变,到区以上医院看病就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执行,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计划在尹集乡投入3015万元,扩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中学和2所标准化幼儿园。规划建设的三甲医院也已启动。

【点睛】

 乡不动城入村

尹集的探索至少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这也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二是解决了“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全域规划,五个社区,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盘活了土地资产。三是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现阶段,农民不可能全部涌进城,先社区、后乡镇、再县城,把城里公共服务引进社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就地城镇化,应该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优先方向。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倩]

标签:凤凰湖北 城镇 襄阳 示范意义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