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部分公交扶手高1.95米 市民吐槽够不着
“319路公交车的横杆扶手太高了,我根本够不着!”家住江岸区兴业路的市民杨女士近日反映,她每天搭乘319路公交车上下班,发现车内横杆扶手高得有些离谱,人多无座时又找不到其他好扶的地方,没法“站稳扶好”。
记者分别搭乘319路、313路、339路等“3”字头公交车,用卷尺测量发现,多辆公交车横杆扶手高度均为1.95米,杆上没装活动拉手,车内也无其他横杆扶手,少数抓着横杆的乘客表示“很吃力”。[详细]
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统计,全国成年人(20-59 岁)男女平均身高分别为169.025厘米、157.575厘米。相对1.95米高的扶手,按照上述平均身高,男士扶着吃力,女士根本够不着。
便民设施“坑人”:公交候车凳不足20厘米高
沿着南宁市民族大道查看,从竹溪立交到埌东站发现多处低于正常高度的公交站候车凳,可谓“没有最矮,只有更矮”。在埌东站的公交候车亭里,记者用随身携带的32开笔记本的长边与候车凳高对比,发现所有凳子都不如笔记本高。这些候车凳就是市民所说的“油条”,由两条直径不足十厘米的不锈钢管并排组成,由于凳子太矮,许多候车的市民踩踏在凳子上,凳面很脏且凹凸不平,损坏严重。
“凳子太低了,坐在上面就像蹲着,弯着腰也难受,所以很多人宁可站着也不坐,这样的矮凳只能看,不能坐。”一位候车的市民说。更有市民表示不知道这是候车凳,以为是提醒大家注意来往车辆的“安全杆”,有人甚至表示经常被“凳矮矮”绊倒。[详细]
油漆刷盲道打“补丁” “失明”的盲道安慰了谁
深圳市宝安大道西乡客运站门前,一条不到300米的盲道,7处用黄色油漆打“补丁”连接,有的刷在盲道上,有的干脆刷在普通地面上,没有提示作用的“盲道”,即便颜色再鲜亮,对盲人而言也是形同虚设。盲道一般由条形引导砖和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构成,用来引导盲人前行或是转弯。油漆盲道显然不是给盲人用的,如此虚假招数,到底给谁看,其实不言自明。
2001年,我国建设部、民政部、残联联合发布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对盲道的铺设和维护提出了严格的要求。2004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四条也规定“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应当按照规划设置盲道。盲道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可见,铺设维护盲道的法律依据相当充 分,但由于盲人是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有些城市铺设盲道,只是基于强制性条款完成任务,却未曾考虑其能否物尽其用。 [详细]
公交扶手过高折射公共服务“矮化”
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互依附,只有尊重了公共利益,个人利益才可能实现,这就是城市文明。众所周知,公交车是普通市民常用的交通工具,承载着公共利益。公交车扶手设置太高,让许多乘客无法站稳扶好,容易发生碰撞,甚至跌倒受伤。
公交车扶手“高不可攀”,折射公交部门服务手段“矮化”。公交车扶手过高,显然不是人性化设计,对于这种“出厂就是这样设计的”缺陷,公交部门完全可以 进行人性化改进。比如,将扶手降低几十厘米,或在扶手上设置一些拉环。而这么容易办的事情,公交部门都不肯为之,却一味将责任推给公交车生产厂家,暴露出其服务意识淡漠。[详细]
便民设施不便民背后的责任心缺失
便民设施不便民,到底有哪些原因?有人说缺乏维护资金,管理部门无力维护;有人说相关部门工作衔接不到位,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是表象,更深层原因在于,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意识依然不强,从而导致责任心缺失。
责任心缺失之下,建起便民设施来,便会仅仅满足于规定动作——让建就建,应付了事,至于建成效果则不在考虑之列;责任心缺失之下,维护起便民设施来,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权责不清为由,相互推诿,不闻不问;责任心缺失之下,仅在前期建设时舍得投入财政资金,至于后续管理则因“资金紧张”而“无力维护”;责任心缺失之下,相关部门就不会走到一起,对某个便民设施进行科学设计,统筹建设或改造……[详细]
举手之劳何以无力解决
平均身高男不足1.7米,女不足1.6米,公交车横杆扶手高度却达成1.95 米,这样的设计本身就不科学、合理,是不注重细节、欠人性化的表现,即使“回炉”改进也未必是多大的难题,不少地方的公交车上都有装有活动吊环拉手,作为 一种权宜之计,公交部门何不效仿这一做法?
有市民表示向市公交办反映得到的回复是,扶手过高是厂家设计问题,厂家与他们是合作关系,他们不能要求,只能反映,厂家接受与否,他们无能为力。既然是合作关系,就少不了前提条件的约束,咋就不能提要求?作为厂家又怎能只坐享利益,而拒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详细]
如何让这些便民设施不再“坑人”
复杂路标让人“找不着北”;斑马线被隔断、被错位;盲道“九曲十八弯”……这些贴近民众生活的便民设施,投入时“大手笔”,年久失修后无人理,本为造福于民,到头来竟成了“烫手山芋”。如何才能让这些便民设施不再“坑人”?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罗国安认为,便民设施不便民现象,首先是规划设计的问题,如日前南宁市民热议的“最矮桥梁”,路面跟桥底的距离仅1.3米左右,成年人只能弯腰穿行,如果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桥梁对市民的影响,听取民众意见来设计,便不会闹笑话。
其次,便民设施不是“建给谁看的”,而是为民提供便捷服务的,有人建设就要有人管理,后期维护的小小失误,就有可能演化为安全隐患,甚至酿成悲剧。有关部门在建设便民设施之初,就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实行责任制管理,包括承担经济责任。[详细]
政府要真正树立为民服务意识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成为各大中小城市、各级政府发展议程以及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体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加强人性化的管理。
政府要真正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盲目以GDP增长为导向,从而成为形象工程,要真正把公共基础设施用到实处;在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与设 计过程中,要认真听取所在地区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的沟通与反馈,通盘考虑,认真规划,而不是拍脑袋决定;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 中,不盲目追求速度,为赶进度而使公共基础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公共基础设施建好之后,管理要跟上,建好公共基础设施不是最终目的,真正便民、利民才是目 的,就此而言,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详细]
事实上,建设公共设施,服务意识当与设施并重,只有强化了公共服务意识,才能提升公共设施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各地都在高喊打造“服务型政府”,口号喊得好,不如实事干得好。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