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人才评价旧框框,武汉留才之举显大城气魄

2021.10.15 第169期 作者:刘毓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七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为了招才引才,近些年各地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有的给高薪、有的给落户政策、还有的给优厚福利。但"引进来"是基础,"留下来"才是关键。这不仅仅依靠给补贴、给政策,还取决于这座城市的综合实力,特别是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比如人才评价机制。

一直以来,人才评价都被视为引领人才成长的"风向标",其改革创新是政界学界关注探讨的焦点。近日,武汉市关于人才评价的两项创新举措收获了不少好评。一个是光谷在全国率先实施人才注册积分制;另一个是4名社区医生获评高级职称。不看出身、不唯学历,而以能力、贡献论"英雄",武汉此番不拘一格大拆人才评价门槛,再次彰显了大城气魄。

不再以"帽"取人

体现人才评价新导向

光谷"积分制"和社区医生获评"正高",有几点共性:

一是打破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枷锁,让人才评价的标准更加多元。比如光谷,改变了传统以学历、论文等为唯一标准的模式,把知识、经验、能力、贡献、诚信折算成指标综合打分,让各类人才都拥有更加公平开放的发展机会。社区医生获评正高职称,则是将职称评审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倾斜,让基层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上下贯通的职业发展机制。

二是优化了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活力。如同招商引资需要良好营商环境,人才能不能留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环境"优不优",而阻碍"优"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对人才的过窄界定或者世俗偏见,比如高层次人才一定得有高学历,发的论文越多专业实力便越强,头衔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基层工作就是琐碎事上升空间小等。这样一些"条条框框"让不少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工作者找不到发展的"长板",错失不少机会。而武汉的这两项举措,便是在打破这些"标签""枷锁",让各类人才的优势得到发挥,激发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和活力。

三是探索人才发展机制创新,体现了武汉在"留人"上的用心诚心。据媒体报道,4位社区医生获评正高职称在武汉历史上是"首批",光谷人才注册制、评价积分制在全国也是"率先实施",从零到有、从点到面,这些突破性的举措,体现了武汉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更体现了留住人才的用心诚心。

"凤栖梧桐",人才评价只是武汉人才政策的一个小切口,在激烈的"抢人大战"中,这座城市正在以超凡的胆识、足够的韧劲锤炼自己的核心优势和强大竞争力。

城市抢人留人竞争激烈

武汉优势在哪

近年来,通过无门槛落户、亲属可投靠等方式,各地相继调整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

比如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今年5月打出了"揭榜挂帅"树立全球引才导向、"破除四唯"由"以帽取人"转为"以岗择人"、"施展拳脚"搭干事平台强聚才"磁场"、"深爱人才"打造天下人才归心之城的人才政策"组合拳",全方位构建一流人才生态。

成都日前出台礼遇"成都工匠"的十项措施,涵盖子女入园入学、发放"成都工匠卡"、便捷就医服务、方便交通出行等各个方面。

南昌"人才10条"政策对首次将户口迁移至南昌的大学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每人发放1000元落户奖励;对符合条件的首次购买商品住房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10万元、6万元购房补贴。

各地都抛出了橄榄枝,那么,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武汉,对人才的吸引力在哪里?

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当仁不让。武汉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92所高校、73名院士、130万在校大学生,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还拥有各类国家科研院所,科教资源十分发达。这些年,武汉为全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吸引众多企业慕才而来、投资兴业,反过头来,其创造的优质岗位也让不少学子毕业后选择留汉就业。

良好的区位优势。"大江大湖""九省通衢"的美誉不用说,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大动脉十字交汇点的武汉,在高铁、高速公路、内河港口、空港、地面公交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成果,用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来形容如今的武汉实不为过。

还有全方位的人才吸引政策。从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构筑国际性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见》,为未来5-8年的人才建设工作指明方向;到2015年提出"城市合伙人"计划,给予人才"城市礼遇",增强人才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再到2017年的"四大资智聚汉工程",从落户、安居、实习、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扶持,吸引大学生留汉;再到今年的"学子留汉"工程,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武汉的人才政策与时俱进,诚意也越来越浓。

而如何发挥优势,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便成了武汉当下及今后应该思考的命题。

搭好舞台

让人才感到"值得留下来"

武汉不拘一格的用才胆识,得到了回应。

过去4年,武汉新增留汉大学生139.4万,其中落户64.4万人,大学毕业生留汉比例也从2006年的42.18%逐年上升到了目前的65.12%。人才从一线城市回流武汉成了新趋势,据某招聘平台大数据显示,最近几年从深圳、上海、北京回流的人才占比最多,分别达到了14.42%、13.18%、11.29%。

与此同时,对海归人才的吸引力也呈现上升趋势,据《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2020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人数同比增长33.9%,2020年武汉依靠较强的发展潜力与引才政策,排名国内前十。

近日,武汉又在某知名招聘平台推出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榜单中,位居前十。

人才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绩,如何乘势而上,充分激发"第一资源"活力?对于武汉而言,要继续搭好舞台,让各类人才感到"值得留下来"。

搭好舞台,得"尽其才"。武汉是英雄之城、活力之城、希望之城,承载着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政策机遇在这里叠加,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后劲在这里充分释放。要创新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对各类人才做到用其所长、用当其时,让他们都能拥有施展抱负和才智的舞台,共享武汉的发展机遇。

搭好舞台,得"破藩篱"。学历不等于能力,资历不等于业绩,在选人、用人、培养人上,得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和以往习惯的束缚,坚决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唯头衔等,让评价导向更加多元,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让武汉这片创新创业沃土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活力局面。

今年,武汉提出了力争至少留下30万大学毕业生的目标,舞台已搭好,就待人才来。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编辑:刘毓琳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