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交通强国建设多次点名,武汉的交通实力究竟牛在哪里?

2021.9.3 第163期 作者:刘毓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七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这几天,几则关于武汉城市交通的新闻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一个是武汉和平大道南延隧道段工程盾构机"和平号"的正式始发,别小看这条隧道,它是目前国内首条双向六车道的单洞双层公路隧道,也是目前国内最大单管双层盾构隧道。据媒体报道,隧道与黄鹤楼的水平距离只有5.4米,距离最近建成的地铁5号线隧道只有10米。开建难度之大不容多说。

一个是地铁5号线、6号线二期、16号线将于年内开通。随着16号线开进武汉经开区汉南区域,武汉新城区将实现地铁全覆盖,武汉市轨道交通实现全市域通达。

还有一个,是交通运输部批复武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对试点任务要点列出清单。

省会城市中唯一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十余年的时间便将地铁线路在全市范围铺开,还不断挑战交建技术上的难题,武汉的实力为何这么强?未来的交通布局又是何样?

过去: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武汉交通实力到底有多厉害

从2004年拥有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到2011年建成我国第一条穿越长江的地铁隧道,再到成为交通强国建设首个省会城市试点,武汉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交通领域的多个"从无到有"。

"大江大河大武汉",这座城市让人竖起大拇指的不止河湖众多、高校云集,还有"九省通衢"的交通实力。最新印证,便是今年年初武汉获批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全国33家试点单位,武汉是全国唯一获批的省会城市。

国家部委对武汉发展给予厚望,那么武汉的交通到底牛在哪儿?

独特的区位优势。武汉地理区位的天然优势不言而喻,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作用;位于京津冀-粤港澳主轴、长三角-成渝主轴及福银通道交会处,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示意图上,正处于对角线焦点。

根据2月24日公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武汉将成为"20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一批具有较强国际运输服务功能的铁路枢纽场站"之一。同时也是国家规划建设的 5 个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集群之一。

对外通达能力强。从一系列数据中便能看出——

国际交通方面,天河机场2019年旅客吞吐量达2715万人次,同比增速10.8%;中欧班列(武汉)率先实现陆路口岸"五龙出关",辐射欧亚34个国家、76个城市。

公共交通方面,2019 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达 29.9 亿人次,日均客运量为 820 万人次。即便受疫情影响,2020年武汉公共交通也取得了不错成绩,其中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列全国第六。

交通领域民生保障方面,武汉2016年入列全国首批"智慧交通"示范城市,现已全面铺开"智慧交管"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覆盖率100%,实现了更高水平的便民服务。

城市发展交通基础条件好。武汉拥有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上第一座江底隧道青岛路长江隧道,中国第一条穿越长江的地铁武汉地铁2号线,平均每年新开一条地铁线路,在城市交通规划上的基础条件和技术实力不言而喻。

未来:交通建设向"好"迈进 速度和质量被摆在重要位置

打好基础,解决了地铁、隧道、高速"有没有"的问题,武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努力提升速度和质量,不断向"好"迈进。

7月初,武汉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工作实施方案亮相。其中,对交通规划进行了一系列谋划,提出了"强化枢纽支撑,打造交通强国示范城市"等新要求。对比3月初武汉市交管部门刊载的"十四五"规划,不难发现,速度和质量在武汉未来交通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速度是检验交通通达能力的直接标准。在最新的规划中,武汉市提出了两个"123"圈子的概念,即加快形成"123 出行交通圈"(武汉城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 3 小时覆盖的综合交通网),加快融入"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国内 1 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野心不容小觑,决心不言而喻。

质量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关键因素。这一方面体现在布局的完善,比如高速路网的延伸完善等,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民生保障上。在武汉市交通"十四五"规划中,"努力提高交通领域群众获得感"被作为独立单元着重强调。其中提出的"推进残疾人市内免费乘坐公交、地铁、轮渡全覆盖""探索出租车动态调价机制"等都是实打实的惠民政策,直接在减轻出行成本,提高出行质量。

其实,不管是"十三五"还是"十四五",人民群众对交通出行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都被摆在了重要位置。比如在"十三五"期间,市民提出出行较为不便,武汉便新开通了5条地铁线路,今年年底更将实现全市域覆盖;公交站太远,便将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提升至100%,城乡公交一体化也实现了覆盖率100%。交通换乘收费体验感不好,武汉便实施了公共交通换乘优惠政策,有效减少了出行成本。

从"有"到"好" 展现城市的智慧和良心

衣食住行,交通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今,武汉正借着"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东风,加速实现蝶变升级,让社会公众能享受时代红利和其带来的实惠和便捷。从"有"到"好"的跨越,展现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也映衬"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良心。

智慧在于敢想敢做敢创新。这几年,武汉市民几乎每到年底就有一个共同的"期待"——新的地铁线路或有轨电车的开通,这不仅意味着"城区"与"城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也凝聚着市民对这座城市"敢想敢做"的自豪感和认可感。当汇集了"超能电容作为动力""能量回收系统"等有轨电车领域尖端核心技术的"光谷量子号"开始正式运行,大家拍手叫好的,不仅是在家门口就能感受"黑科技"的绝佳体验,还有不断创新的城市出行理念。

良心在于保障了交通领域群众的获得感。全市建制村实现硬化路通达率100%、客车通达率 100%,合理调减共享单车总量至 58 万辆,公交乘客满意度2019年达 98.98%……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清楚地写着四个字——人民群众。公交站点变多出行更便捷了,高架建成新老城区之间的通达时间更短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汇聚成了这座城市交通规划的"良心"。这些,都让市民对武汉更加信赖,也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了动力。

善作善成,还需久久发力。不可否认,目前武汉交通并非绝对完美,时有市民吐槽下雨天出行拥挤,打车难;智慧化水平不够,还比不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但路在脚下,只要想走、正在走,未来就不会太远。

对于武汉而言,实现交通"十四五"规划中的"致力形成'12455'基本构架",是目标更是鞭策。这就需要理念的更新,在治理、服务、业态、环境等各方面,进一步提升交通发展创新程度;也需要各领域"齐头并进"、持续推进,不能寄希望于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也不能想象可以敲锣打鼓、顺顺当当实现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是根本。

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期待武汉交通更多"惊喜"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创建交通强国示范城市 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为现代化大武汉建设贡献交通力量[N].湖北日报.2021-03-19(06) [2]王谦.清华大学教授陆化普:武汉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基础好机遇难得[N].长江日报.2021-07-08(05) [3]王谦.7座客站遍布三镇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城市 武汉"超米字"高铁 3 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N].长江日报.2021-07-08(05) [4]武汉市地名普查办.武汉——江城三镇 九省通衢[N].中国社会报.2021-03-15(07)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编辑:汤光磊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