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能级持续跃升 武汉一流教育如何实现?

2022.05.27 第199期 作者:汤光磊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九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展望到2035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具有武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名城。” 2021年公布的《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武汉未来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这样的目标。

教育名城该如何打造?近日,武汉市教育局发布了《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2035年)》(草案)部分区域批前公示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根据《公告》,从空间布局上,为武汉教育事业发展绘就了基本蓝图。

扩充教育资源 匹配城市新发展定位

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而言,学校数量、学位数量是衡量其教育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作为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的武汉,就中小学教育来讲,谈不上教育资源紧缺。但毫无疑问,城市的持续发展,对一个健全、完善、强大的教育体系是有需求的。

而不远的未来,这种需求还将持续扩大。

《武汉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武汉教育将面临“保入学”和“上好学”的双重挑战。预计武汉市学前、小学段入学高峰即将过去,生源压力将延伸至初中、高中学段。中学的入学压力将成为主要矛盾(“十五五”中期、后期将分别迎来初中、高中入学高峰)。

面对这些现实情况,《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2035年)》的编制正逢其时,在规划层面上保障教育用地,扩充教育资源,正是武汉在为应对入学高峰积累“弹药粮草”。

根据《公告》,至2035年,武汉市将至少新增、改扩建和调整中小学181所学校,其中,涉及新增94所学校。 这无疑将会为武汉中小学教育发展提供一股不容小觑的基础资源支撑。

“全面开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面对“十四五”时期新的发展定位,武汉在教育事业发展必然要有所准备。《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2035年)》的编制这是匹配新发展定位走出的第一步。

填平教育洼地 构建城市教育新格局

“坚持全域平衡 落实就近入学。”这是《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2035年)》制定原则的第一条,也体现了武汉破题“上学难”的决心。

行政面积8000余平方公里,人口超千万,城市人口又处在高速流入,不断变迁的阶段。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几乎是必然。在城市的一些区域,很难避免出现“教育洼地”。即学位资源不足,导致学生很难实现“就近入学”。

而此次布局规划,也正是瞄准这些洼地,花力气,出实招,解决问题。给学校建设供地无疑就是最大最基础的实招。

梳理此次规划,可以发现,新增94所学校中,武汉经开区占了33所,超三分之一。而对于一些教育资源丰厚的区,新增学校并不多。

这是针对武汉经开区近些年以及未来发展做出的科学安排。作为武汉发展的动力引擎之一,武汉经开区产业繁荣、外来就业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快,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持续攀升。

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充分考虑现代化大武汉建设、学龄人口规模结构变化、城镇化进程和教育需求等综合因素。此次规划对城市新增补区域、学校布局空白地带和区界交叉地带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让落实“就近入学” 成为现实。

教育发展激发活力 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

一个城市的吸引力,除产业因素外,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发展水平便是最重要的指标。而这其中,教育的发展是关乎未来的发展。

2021年,武汉新增120万人口,人口增量全国第一。这是近年来武汉对于人口的吸引力持续提升的最直接体现。

如何让新增人口留下来,在此乐业的同时也能安居?解决好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无疑是关键一步。综合来看,教育一直是武汉的优势,武汉本就是教育重镇,名校云集,高等教育有武大、华科等中国顶尖学府,中学华师一附中、武昌实验中学、武汉外校等名声在外。

而此次规划的发布,无疑将蓝图设计上把武汉教育事业往前又推了一步,为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提供教育支撑。为更多来汉、回汉的家长们注入更强大的信心。

蓝图已然绘就,如何强力推进规划实施。强化用途管控,建立完善教育布局规划实施机制,明确落实用地储备、经费投入及建设程序等工作成为下一步的重点。打造现代化教育名城,武汉正全力奔赴。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林芳 熊丹丹 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汤光磊  编辑:汤光磊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