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手气找工作,突然火起来的“盲盒招聘”是馅饼还是陷阱?
2022.04.06 第191期 作者:余铅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八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继盲盒玩偶、盲盒零食、盲盒美妆之后,“盲盒招聘”还是“虽迟但到”。如今在招聘网站上,一些公司推出了“盲盒岗位”,声称可以帮助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岗位的求职者,还提供“HR匹配”、“全局视野”和“多次复活”等功能。
一些企业招聘者表示,在发布“盲盒岗位”以后,招聘页面的浏览量、求职者投递的简历数量都翻了一倍左右。一些求职者声称自己通过“盲盒招聘”已顺利入职。“盲盒招聘”到底靠不靠谱?是噱头还是匹配需求?
未知的“潘多拉魔盒”
顾名思义,“盲盒招聘”是采取抽盲盒的方式进行招聘。一些招聘方负责人声称,“盲盒岗位”是为那些想要加入该公司但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岗位的求职者打造的,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会根据求职者的学历、专业、经验等匹配岗位,替求职者发掘潜在未开放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的最终岗位宛如开盲盒。
盲盒采用的是一种随机概率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否抽到喜欢的“款式”,大脑都会预期会有好事情发生,产生兴奋感。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盲盒的火爆,就是凭借其不确定性收益的反馈机制,抓住了人们追求刺激、渴望惊喜的心理。许多追求刺激、新奇感的年轻人对此备受青睐。
当下,一部分年轻人缺乏职业目标,“抛硬币”式听天由命的求职心态是盲盒招聘火爆的助推力。年轻的求职者们对自身能力、职业定位不是很明确,有的人想投个简历“碰碰运气”,以此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盲盒的随机感很容易激发年轻人的赌徒投机心理。
有需求就有市场,“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应届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位。那我就想:你不用来挑岗位,我可以来帮你挑。”一位企业负责人说。这听起来似乎是选择困难症群体的“药方”。
“装在盒子里的人”
“一入盲盒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从盲盒消费到盲盒招聘,盲盒背后的运作机制引发各方担忧,一些人认为盲盒是交“智商税”,新华社甚至评价盲盒是“上瘾和赌博心理滋生畸形消费。而一些人则认为,存在即合理,盲盒招聘的确是照顾到了招聘市场上一部分求职者的切身需求。
“盲盒招聘”到底靠不靠谱?是噱头还是创新?
时代在变化,工作岗位变得越来越多元,面临的选择变多了,年轻人反而缺少了明确的职业方向,初入职场可能还是“一头雾水”:“刚毕业不知道要做什么”、“这个岗位是做什么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合不合适”……不少求职者并不知道自己喜欢、适合怎样的工作。
年轻人刚毕业不久,试错成本相对较低,利用这个时间进行“试错”,多一点选择的机会,多一点探索和尝试,对很多求职者而言无疑是有利的。“盲盒招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年轻人求职过程中真实需求的精准捕捉。
然而,“盲盒招聘”的风险值得警惕。“盲盒招聘”背后存在操作“黑箱”,求职者并不知道用人单位究竟是如何将其进行筛选、分配的。
在“盲盒招聘”中,因为处于“盲盒”状态,所以用人单位很大概率不会明确告知劳动者有关工作及岗位的情况,也不会向招聘平台提供具体的岗位信息等,这就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和抽其他盲盒产品一样,遇到不被期待的占多数,但工作不是玩偶摆件,不喜欢的岗位不能像对待摆件一样闲置不理,工作岗位关系到求职者的核心利益诉求。
“盲盒招聘”利用信息不对称的行为还涉嫌违法。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盲盒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有着自己的岗位需求,却不进行公布,这显然不符合既有规定。
换句话说,“盲盒招聘”可能只是企业的一个噱头。比如,企业只是想招聘销售员等吸引力相对不足的岗位,为了蒙骗应聘者才用“盲盒招聘”来掩人耳目。甚至还有网友猜测,可能有一些“骗子公司”把求职者诓进去做法定代表人,一旦出了问题就让其当“替罪羊”。
“盲盒招聘”切勿“盲”从
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用人单位采取“盲盒招聘”的动机是什么?是招贤纳士还是另有所图?
若用人单位想招贤纳士,就应该培育“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人才沃土,如果是工作内容与待遇有竞争力的岗位,企业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写出来,自身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口碑,人才自然会慕名而来、蜂拥而至。
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是诚信、效率和口碑。“盲盒招聘”短期内能引发大量关注,收到更多简历,但要意识到:与“任性”入职相对应的,很可能是“说走就走”的“任性”离职。
如此一来,不仅会造成企业招聘、培训等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营造稳定、持续的企业文化和职场环境,甚至还会给人留下“太草率”、“不靠谱”等印象。
若招聘方另有所图,这种以“运气”之名侵犯求职者正当利益,妄图用看似新鲜、有趣的“新颖”方式,绕过法律规定,侵害劳动者基本权益的“苗头”必须被及时掐灭。
从求职者的角度而言,求职不是买玩偶、挑选化妆品,不能一次性买断买离。用“盲盒招聘”的方式来选择工作未免缺乏审慎、理性的思考,对个人的长期发展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行为。职业是伴随人们几十年的严肃事情,不能交给以“运气”之名的盲盒来随机决定。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一个需要耗费时间、精力的系统性“工程”。学校需要进行实际有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渠道,用人单位可以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招聘和培养方式。很多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在多次实践后比较出来的,求职者要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目标进行分析。并非所有事情都适合“盲盒”这种操作,找工作这种影响人生走向的大事还是要慎之又慎,求职者切忌盲目追捧。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