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武汉有哪些“新”作为?

2023.8.7 第244期 作者:王鹤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十年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准确把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近日,中共武汉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武汉要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

从空中俯瞰,长江宛如一条舞动的巨龙。沿江附近的经济圈——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 11 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 40%,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武汉坚持筑牢绿色发展底盘,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一江碧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生动答卷

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交错纵横、145公里长江岸线蜿蜒曲折……作为长江中游唯一的超大城市,武汉伴水而生。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片面追求经济价值等原因,长江一度水质持续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敲响警钟。如何保护母亲河,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成为了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城市的必答题。

过去五年,武汉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总体定位,武汉出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湖泊保护等专项规划,不断完善长江大保护制度体系;2016年的52个劣五类湖泊至2021年全部清零,建成总长80公里、总面积830公顷的生态滨水空间。

2021年,武汉在全国率先施行流域河湖长制,将全市划分为17个流域,流域河湖长制打破行政区划、水陆域分界,变单个河湖治理为流域综合治理,流域治理力量更足。

去年底,武汉记录的鸟类数量比2016年增加8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重现江城。这个超大城市由此成为生态文明的典范,并获赞:“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铁腕治污,岸线旧貌换新颜;修复生态,“雷霆之势”推进长江大保护……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换来的是水清岸绿。近年来,长江武汉段水质已稳定保持Ⅱ类,为20年来最优。一江碧水,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生动答卷。

科技创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长江沿线多个城市科研实力雄厚,更合理高效地配置创新资源,让创新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武汉正持续发力。

武汉是国家长期布局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产业等综合优势明显。2022年,国家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总数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27%,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已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2023年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中,武汉排名第5。报告显示,武汉的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达到6.3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武汉科技创新活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5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此外,武汉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作用强,高企营收与规上工业企业营收比98.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

边开展建设,边产出重大科技成果,武汉在高水平科学与工程研究基地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方面优势突出。2023年,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截至目前,武汉已建成1家国家实验室、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5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7家湖北实验室实现实体化运行。涌现出第四代三维闪存芯片,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国产航母、北斗导航等“国之重器”凝聚武汉科技力量。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2654家,较2016年增加481.3%。

同时,武汉已纳入管理的创新街区总面积 550万平方米,到2025年还规划建设近300万平方米。现有创新街区中,入驻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约 300 家,累计走出了 5000 余家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据统计,2017年至2022年,武汉新增就业创业大学生人数超过205万人。连续6年,武汉实现人才净流入,稳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的第一方阵。国家中心城市、全国第三大科教基地、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随着国家级战略部署在武汉层层叠加,武汉既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在国家创新版图中承担起更重大的责任。

依托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百万在校大学生等强大智力资源,2023年新春伊始,武汉定下了一系列新目标: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5%以上……

“枢纽链接之城”,武汉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使命”

武汉,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处在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一带一路”等国家区域政策的交汇点的武汉,承担着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的使命——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城市。

如何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链接优势,武汉有着清醒的认识。按照《武汉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5年内,围绕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吴家山铁路基地和阳逻国际港,武汉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4大枢纽,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互联互通、高效配置。中欧班列(武汉)陆续开通44条跨境运输线路,国际及地区航线最高达63条,阳逻港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70万标箱,稳居长江中上游港口第一位。

加速构筑“枢纽链接之城”,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的同时,武汉大力推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设,构建全域一体的道路体系,提升都市圈城市互通协作水平,410项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一圈通办”。

贯通交通主动脉、改善道路“微循环”,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产业发展实行差异化定位、有序化协作,推动“强圈先强链”;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布局离岸科创中心,共享科技创新红利……放眼武汉都市圈,交通同网、产业同链、科技同兴,一张张规划蓝图正变为施工图、实景图。

数据显示,2022年,武汉都市圈GDP达3.22万亿元,同比增长4.3%,占湖北省GDP比例近60%。产业集中度和集群化不断提高,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有效提升,武汉都市圈正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大江奔流不息,发展永不止步!如今,“黄金水道”已成为“黄金经济带”,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长江中游唯一的超大城市,正持续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林芳 熊丹丹 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王鹤   编辑:王鹤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