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止记录轰轰烈烈的故事,也记录日复一日不断消失的记忆。随着被誉为“武汉时传祥”的劳模掏粪工汤明富的退休,武汉的掏粪工岗位面临鲜有人继承的断档困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昔日遍地开花,涌现众多能人巧匠的职业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许多烙印在我们儿时回忆里的老行当已不复存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取代人工,昔日的奢侈品逐渐被弃用,与之息息相关的行业,难以为继而逐步被淘汰。无论拍手称快还是依依不舍,那些充满一代人烙印的老行当正渐行渐远……[详细]

图片名称

炸米泡

老武汉不舍回忆之“炸米泡”

“炸米泡的啊……!”洪山侧路的一处老居民区里,阳光明媚,老刘环顾四周,欠了欠身子,抬起火苗上的炸泡机,高嗓一吆喝,轻皱的眉头下双眼微合,“砰”地一声巨响,炸泡机的一端打开了,无数个雪白松软的米泡从里面喷涌而出,飞向前面一个铝制的铁桶里,“噼噼啪啪”的声音犹如打在瓦片上的沱子雨,在弥漫开来的香气中,老伴利索地用筛子把米泡装起,两分钟的工夫,筛子就满满的了,拿到一边,装成一袋袋的,爆一次能装四袋,每袋三块钱。趁还是热的,老刘的生意会格外好,那“砰”地一声,似乎是为了吆喝生意而来,告诉周围人,新鲜的米泡出炉了。[详细]

图片名称

弹棉花

老武汉不舍回忆之“弹棉花”

说来还真神奇。一堆陈旧发黄,不知用了多少年的棉絮,紧紧地缩成一团,受了潮的样子,像一块冰冷的糍粑,实在没什么看相,周实俊将其拎起来,往一台弹花机里一放,轰隆隆的机器一转,不出两分钟,这堆旧棉絮从机器的另一端“吐”了出来,变成了干燥、蓬松的样子。再把这堆棉絮一层一层铺在大床上,铺平后,用一根一根红色的棉线均匀地铺在上面,周实俊和妻子两人,一人拉一头,把红钱从棉絮这一头牵到那一头,10根左右的棉线铺好后,再铺上红色的纱网,待全部就绪,启动压棉机,大木板缓缓降下,压在棉絮上面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地压磨。[详细]

图片名称

画糖画

老武汉不舍回忆之“转糖”

户部巷子口,围看画糖人。主角是一位头发花白、衣着朴实的老人,坐在一架旧式糖挑子后面,画起画儿来,一脸的专注。旁边煨着的,是一个锈迹斑斑的小炉子。最引人兴致的,是那个画满了吉祥花果、飞禽走兽的木质转盘,板龙、飞机、花篮、大刀占据着四角,余下的地方,螃蟹、花盆、桃子、其他动物也不少,先转转盘,指针停在哪里,画什么,可都有讲究。滚烫的糖汁错落有致地淋在洁白的大理石上,糖汁快速凝固,手停了,画也干了,画的一端放上一根细竹签,连接处滴上两滴糖,用小刀片轻轻地将它整个取下,拿起,一个生动形象的糖画就跃然而出了。[详细]

看尽大汉口繁华守一方落寞

图片名称

前进二路前进巷130号,一把色彩夺目的遮阳伞从灰旧的小巷背景中跳出来。大伞下方,一张“平价眼镜”的纸板招牌缺了3个角,“镜”字只剩下一半。但即使没有招牌,街坊们都知道,这里住着修眼镜的余丑和师傅。经老乡介绍,他的小推车在六渡桥商品市场的大“天棚”里找了块地方,赶上了六渡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繁盛的时期。六渡桥百货、利济商场、工艺美术大楼……守着这些带有汉口商业兴旺烙印的地标,余师傅的小摊也曾风光无限。“那时候,一个月能挣八百块钱。”那时,眼镜是件高档的物品,价值不菲,昭示着主人的工作性质和社会地位。[详细]

武汉八旬老鞋匠守摊30年

在中山路254号的补鞋摊前,80岁的老鞋匠朱立叶精神矍铄,腰板硬朗。说起制鞋与补鞋,朱立叶如数家珍。朱立叶告诉记者,先是制鞋,后又经营补鞋生意,在这个门栋口做了快30年,他还把这手艺传给自己的几个儿女,可是在鞋厂倒闭后,儿女们没有再从事和鞋业有关的工作了。 [详细]

界面修饰
图片名称

中国修表行业如今衰败,老艺人难觅传承人,学徒抱怨“修表找不到老婆”。[详细]

界面修饰
图片名称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天然染工艺”,皇帝龙服、大量书籍、字画等都用到过。[详细]

界面修饰
图片名称

木雕船模工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汉代,具有民间气息浓郁、形象朴实优美和装饰趣味性强的传统风格。[详细]

汇丰银行

市场消失和继承人稀缺是老行当消失主因 老艺人渴望手艺被传承

 

“也许几十年后,人们只能在冰冷的文献资料中,回忆这些老行当了。”对于这样的现象,一些老行当手艺人感叹道,只有政府、社会加大对老行当的关注,才能让这些记忆不会消失。“修鞋匠、打铁匠、剃头担目前还能看到……”以前,这些老行当遍布街头,现在很多老行当年轻人都没听过。

 

老行当消失的最大原因是没了市场,社会高速发展,机械化生产模式不断代替老行当,“以前缸坏了找鉎缸匠补下,现在家里用缸的少了,直接用其他器具来代替。”找不到继承人,也是老行当渐渐消失的原因之一。“老行当的收入不高,在当今的物价水平下,肯定吃不消。而且,年轻人觉得老行当又苦又不体面。”[详细]

工业社会虽然不断进步 不妨以“城市文物”的心态保护老行当

 

知名文艺评论家张永祎对此分析说:“老行当在特定时期展现,有其历史土壤,随着时代发展可能出现与外部环境不适应的地方,但对故去的岁月来说,不仅是对历史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它们已成为一个个文化符号,由这些文化符号,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个时代更丰富的社会内涵。”“它们不仅仅具有博物馆的馆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属于历史记忆遗存,它们承载了难以忘却的纪念。”

 

“单说工艺就凝聚着人类智慧,有机器代替不了的智慧和心血,是人类精神重要的遗存。从文化多样性角度来看,文化生活需求多样化,在全球一体化浪潮冲击下,民族文化更应该保护。就是从实用角度看,也仍然有拾遗补缺的作用,在局部地区仍然是一种补充,虽然主体上辉煌不再,但给社会带来方便。”[详细]

武汉宋庆龄故居

凤凰网湖北频道 出品 编辑:曹镝 胡晗 设计:邓凡 技术支持:李成龙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