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名称

传统中医药医术文化溯源:岐黄之术

中医的医术往往又称为“岐黄之术”,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这部古典医籍为什么叫《内经》呢?因为古人往往把具有一定法则,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书籍,称作“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进行启蒙教育的“三字经”等等。至于“内”,则是与“外”的相对之称,古时也有《黄帝外经》的记载,只是后来佚亡了。这和《韩诗外传》、《韩诗内传》、《庄子》的“内篇”、“外篇”等命名的意义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深义。[详细]

图片名称

夏—西周:巫术盛行

在人类阶级社会早期,在医学发达之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所限,人们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不足,抗争手段又十分有限,因而对于各种疾患不得不主要乞求神灵的帮助,因此这一时期是巫医占统治地位与巫术盛行的历史阶段。但巫医并不是专职的医生,仍属于“巫”的范畴。[详细]

图片名称

春秋战国:“巫”、“医”分离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变革。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各行各业日益趋向专业化,医学开始从巫术中分离出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行医济世的专职医生。[详细]

图片名称

秦朝:焚书坑儒,医书幸免

始皇帝为追求长生不老,宠信方士(此时的方士包括医生),焚书坑儒时,“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首、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医药之书不在焚烧之列,使医学在这场文化浩劫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详细]

图片名称

西汉五代:地位下降,羞于行医

西汉中期 是封建社会巩固发展的一个时期。封建社会的“士农工商”四民之序此期也已定型。医生由于医学知识的技术性质也已完全被以“工”视之,医术被归为方技之类(《汉书·艺文志》)。[详细]

图片名称

魏晋南北朝:医术为己不为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有许多士大夫精通医学并出现了一些门阀医学世家,但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只是把医学知识作为自己保生立命的一种工具,大多不愿用之施治于广大普通患者。如东晋士大夫殷浩,是当时清谈领袖,精内典、善经方。但他却不肯为下级人员看病。[详细]

图片名称

唐代:医术遭统治阶层歧视

一方面唐王朝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度,广开仕进之门,使知识分子趋之若鹜,焚膏继晷,皓首穷经,以求一官半职;另一方面唐代最高统治者大多喜欢诗文,并进而影响到儒生、士大夫阶层,唐代文学艺术的极度繁荣与此不无关系。然而他们大多对医学不以为然,甚至蔑视。[详细]

图片名称

宋—元:重视医术的顶峰时期

宋代政治的重要变化是发展了文官统治,重视文士的培养和选拔,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较历代大为提高。这一时期,最高统治者对医学颇感兴趣,十分重视。如北宋9个皇帝中,至少有5个熟悉医学。宋太祖本人学习医学,曾亲自为其弟赵光义艾灸治背。[详细]

图片名称

明—清:役医如吏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两个朝代,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腐朽的统治地位,政治、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空前加强并达到极端化。为加强思想控制,在文化、学术上采取一系列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言行。[详细]

图片名称

拔罐

中医拔罐:逐寒祛湿、疏通经络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拔罐疗法采用的工具——罐,有许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的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就拔哪里即可。[详细]

图片名称

推拿

中医推拿:行气活血,滑利关节

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中医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详细]

图片名称

刮痧

中医刮痧:“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用就灵”

刮痧疗法,同中医针灸、推拿、拔罐等一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中发明的一种自然养生疗法。人体的背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肩臂等处,用铜钱、光滑的石子等蘸香油刮擦,起到治病的效果,为刮痧。 刮痧疗法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学说,主要是十四经脉理论。目前,全国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刮痧疗于法进行研究和推广。并有许多专著、卞论文问世。这说明刮痧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详细]

中医气功:“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图片名称

中医气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是“气”的通道。而“气”的流畅与否,可以通过心理——生理——形态反应进行自身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人体生理功能这是一个早就被证明了的事实。心理生理学、理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改变自身的生理、病理的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详细]

中医药浴:“天人合一”“治未病”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日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比如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夏季养生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冬季养生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记载。《养生论》中也有“对日坐定”、“晒以朝阳”的说法。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指出:“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盈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这更为详细具体地阐明了沐浴阳光的时机、方式及益处。[详细]

李时珍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的古老医术:宝贵的文化遗产针灸

针灸是中国妇孺皆知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我国医学领域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用火的过程中发明了用烧热的石块等物品对身体局部加热以治疗疼痛的办法,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据古书记载,人们曾用松、柏、竹、榆、桑、枣等八种不同的树木点燃后熏烤身体的一定部位来治疗不同的疾病(称为“八木之灸”),后来变为用艾叶代替,这种方法一直流传下来,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灸法。针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的放血疗法。这种治疗方法并非中国独有,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广泛运用过。在金属针具出现以前,人们不可能将治疗工具较深地刺入人体。但是,为什么原始的针刺疗法唯独在中国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医疗技术?这归功于经络体系的发现与临床运用。现知最早的经络记载出自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虽然当时的记载简单而粗糙,但在其后成书的《黄帝内经》却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详细]

传统中医医术:对传统中医正骨术的再认识

民间中医正骨术有失传的危险

传统中医正骨医术来源于民间,大多数从武术之家代代相传,至今绵延不绝。历史上多数身怀绝技的正骨精英,均将医术和武术气功融为一体,不但医术高明,而且精通武术,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贡献,深受民间欢迎和好评。 民间正骨医术的传承方式以言传身授、临床教育为主。在师傅的指导和点拨下,徒弟骨伤诊治技术的均采用从临床中来,又到临床实践中去的教育模式。有的诊治技巧难以言传,只可意会,由老师示范,学者领悟,配合临床反复验证,才能掌握其中的诊治绝窍。大家知道,正是武术创造了祖国民间的正骨医术,而民间的中医正骨术最初又是为武术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 [详细]

李时珍的传说

解密宫廷医术

慈禧太后对御医的态度更加粗暴。一次,慈禧生病,找来四个御医为其依次诊病开方,并交由李莲英转交给自己看。由于各御医自有所长,开具的方子不可能一样,慈禧就让李莲英拿来《本草纲目》逐一核对其每种药物的作用、功能,最后综合四个处方重新由李莲英另拟一方,抓药服下,病愈。从此可见,其实所谓御医只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打工仔而已,并不受宫廷所重视和信任。[详细]

古代最疯狂的十种医术:烧红烙铁治痔疮

1. 环锯术:在头骨上钻孔古代人得了偏头痛该怎么治疗呢? 或许人们想像不到当时的医生会在你的头骨上钻一个洞,这竟是缓解头痛的有效方法,并且手术期间不使用麻醉药物,也许当时没有麻醉物。这种有意在头骨上钻孔手术叫做“环锯术”,主要针对癫痫、精神病和头痛患者。 2. 阿拉伯古代时期盛传一种特殊药方—食用保存上百年的蜂蜜,而这些蜂蜜曾用于包裹尸体。这种奇特药方是将一位健康的人完全包裹蜂蜜,或者直接跳入蜂蜜池中,最终被蜂蜜窒息而死。这人死亡之后,将“蜂蜜尸体”在石棺中保存,百年后将尸体取出当作治疗痨病和肺病的甜点秘方。[详细]

传统中医医术文化揭秘:中医的望闻问切

孙悟空一行西天取经来到朱紫国后,正遇国王患病,孙悟空便扮作医生,去为国王治病。孙悟空说: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后来孙悟空用悬丝诊脉之法为国王看了病,自制了中药丸请国王服下,治好了国王的病。究竟悟空说出了怎样一番道理呢?[详细]

奇经八脉:人体四维结构系统

李时珍

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

传统中医经典医术回顾:华佗五禽戏

本草纲目

华佗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动作和神态为主要内容的组合动功。“五”是一个约数,并非限于五种功式。[详细]

中医切脉为何单单选手腕?

图片名称

最初医生选用遍诊法,将头、手、足三部分的有关动脉全部诊察,张仲景提出张仲景提出三部诊法,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详细]

图片名称

汉医与印度医学的结晶:藏医

藏医兴起于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时期,是在藏族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汉医、印度医学理论而形成的。 约自公元十五世纪开始在西藏的医学史上形成了北方派和南方派如同日月的两大学派。 这两大学派都坚持《四部医典》的总纲和理论,利用各自的智慧,予以校订,进行广泛的阐释。同时结合自己的具体特点,对独特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和整理。这些对西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各方面都有所补充,极大地丰富了藏医药学。 北方派以讲,辩,著的方式结合西藏北方的地理、气候、生活方式等实际特征,对独具特点的医治方法进行经验总结,著述医书疏解,创制新药方,甚至辨别药物等,发扬了北方学派的特点。南方学派以药物味道、工用、药效本质、释名及其作用等方面制定论述,进行讲解,介绍药物等,以讲、辩、着的形式、发扬了南方派的特点。[详细]

图片名称

独特的三因学说

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详细]

图片名称

藏医外治之针灸疗法

在藏医学中,有多种不同的外治疗法,它们大多是辅助性的治疗,例如放血、水疗及针灸等疗法。[详细]

图片名称

藏药的黄金加工术

使用黄金和白银以及珊瑚、猫眼石等珍贵宝石入药,被藏医学界视为藏药的精髓和灵魂。[详细]

图片名称

苗医药的起源与发展

苗族医药的起源很早。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而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详细]

图片名称

蒙医学发展历史

蒙古族传统医学,简称蒙医学,是蒙古民族逐渐积累的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蒙医学既是蒙古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传统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详细]

中医中失传了的上乘道法

《黄帝内经》中岐伯提出了传统养生方法的总原则,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也就是说阴阳和术数在传统养生方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五行还在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中医的理论基石,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的,即法于阴阳也,而术数则从鲜见于文献资料的报道,更别说详细的论述了。[详细]

医史钩沉:近代百年中医三次论争

追溯中医的历史,恐怕要从远古讲起。早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某些食物能消除病痛。 此后的几千年,从《黄帝内经》,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在顺境中发展着,并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然而,正所谓“物极必反”,鸦片战争后,尤其是20世纪,西医大规模进入后,随着国人对西医的态度由怀疑转为信服,中医正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详细]

21世纪的“废除中医”争论

中医中药为国之瑰宝,许多人试图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然后找到中医所谓的不科学之处,以次作为废除中医观点的论据。试图用西医的解剖来解释中医,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中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西医基于生理的理论是正确的,但不能单纯用这些来研究另一个领域的中医体系。最近由张功耀教授提倡废除中医中药运动,实让人心寒。一些西化分子和无知的人也在鼓吹“废除中医”,并积极地举行各种各样的鉴名活动。[详细]

愿景:中西医本应结合

中医有辨证论治、整体观两大特色。所谓特色就是办事的方式。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如肿瘤,中医讲的是“见瘤不治瘤”。真正的中医大夫治疗时不是直接治疗肿瘤,去杀死癌细胞,而是辨证诊治。中医是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诊治时不是仅仅盯着局部的问题。有人问:中医是不是太模糊?其实模糊可能是一种更高级的科学,像人的大脑的判断看来不如计算机那么精确,可是是人发明了计算机。不是说只有量化的东西才是科学。所谓科学是某一类知识的集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