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七成流浪儿因缺爱出走 男孩多来自湖北等地

昨天,在逸仙桥附近,民警找到两对在宁乞讨的母子。

“你家在哪?”面对记者询问,一个缩着脖子的孩子说,“我是甘肃岷县的。”

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张建宁介绍,这些出来乞讨的孩子,有一定的警惕性,不太愿意跟陌生人交流。

经过沟通,孩子的母亲王小红说,老家生活贫困,又遭了灾,春节前带儿子到南京乞讨,给孩子挣点学费,准备14号回家。

“每天也就挣几十块钱,晚上就随便找个地方睡。”一旁的王小红亲戚包文乔说,她的儿子12岁,王小红的孩子10岁,都上小学。

在工作人员劝说下,这两对母子选择去救助站。不过,在新庄立交桥下、小营附近,先后有5个孩子,因其“家长”看到救助人员赶紧招呼孩子一起跑了。

据介绍,在市救助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被救助的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其中85%以上处于基础教育学龄期,70%以上是14岁以上的,男孩多来自安徽、河南、湖南、湖北等地,女孩则集中在云贵川等地区。

家庭缺少温暖,孩子不愿回家

据悉,接受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有的是公安机关送来的,有的是主动要求救助的,有的是被骗后等待联系家属的。

“现在乞讨的孩子比以前少多了,基本也不愿意接受救助,真正到救助站救助的,多是因为家庭原因,以及外出被骗的孩子。”张建宁说,每一个流浪孩子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来自安徽亳州的小杨,今年14岁,由于父母一直在外打工,小杨一人来南京寻找父母。由于人生路不熟,最后流落街头;

今年12岁的小王,安徽当涂人,因为调皮,爸爸经常打骂他,妈妈忍无可忍,带着小王回贵州娘家,但挣的钱被骗光了,就来到救助站寻求帮助;

来自浙江的小赵,刚满16岁,被人操控,落入传销组织后逃了出来;

还有的孩子,与网友见面被骗,怀孕后不敢回家,在救助站等着生孩子;

昨天,市救助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朱科长给记者讲了不少流浪孩子的坎坷经历。

“家庭贫困、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破裂、家庭暴力等家庭问题,往往是未成年人离家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朱科长说,去年救助的238名外地未成年人中,有七成是因为家庭原因而选择外出流浪。

减少孩子出走流浪,家庭最关键

救助部门接收流浪孩子后,先会联系孩子原籍住所地。“大多数孩子都能够返家,但反复流浪的也比较多。”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夏阳说,未成年人初次流浪的占60%,有两次以上流浪经历的占40%,相当一部分陷入了“流浪—被救助—再流浪”的怪圈。

夏阳说,“送流浪孩子回家,只完成了第一步”,当地必须要有物质生活、义务教育、生理治疗、心理康复等后续保障,否则很多孩子还会选择继续流浪,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有效减少未成年人外出流浪,甚至反复流浪,家庭是最关键的一环。”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说,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进程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着未成年人的社会性发展。

张纯认为,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没有家的安全感和亲密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孤僻、冷漠、抵触的情绪,就会千方百计逃离家庭,进而选择流浪。“如果父母不能庇护孩子,不妨仿效国外进行临时寄养或变更监护人制度,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抚慰孩子心灵。”张纯说。本报记者马道军

新闻提示

昨天上午,我市民政、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救助流浪未成年人行动,当天只有2名孩子愿意接受救助,更多的孩子选择继续流浪。

据市救助站统计,去年我市共救助238名外地未成年人,救助人数占全省30%左右,呈逐年下降趋势。不过,这些孩子中,有七成是因为家庭原因选择出走,有的甚至还陷入了“流浪—被救助—再流浪”的怪圈。

 
[责任编辑:张卓] 标签:孩子 未成年人 家庭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