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返城后常做噩梦 深夜大喊“我不要回去”
回忆:绝望中的希望
一屋子人陪着苏试回忆往事。
老队长现在还记得,苏试当年的口头禅——“怎么办,怎么办?”在同村几位知青中,他觉得苏试最有忧患意识。
苏试解释:“当年的恐惧,不是物质上有多穷,而是思想上的恐惧。扎根农村?我根本不能胜任那个工作。”
苏试个子高,体力却不行。一天规定的工分是七分八,苏试只能做三分,再乘上工分单价3。5分,一天只能挣1毛多钱。一毛钱什么概念?当时只能买两个鸡蛋或三两烧饼。
第一年有国家的补贴,每月给最低生活保障费7元,不觉得有危机感。
第二年就要靠第一年的劳动工分换粮食了。但苏试此前的工分根本不够。只好向大队预支,“寅吃卯粮”。那时候知青普遍欠大队粮食,偷鸡摸狗的事也没少做。
危机感越来越强烈——“这不是个出路。大队随时可以不借给我粮食,当农民,根本无法养活自己。”
村支书看他常皱眉喃喃自语,就对瘦弱的苏试说:“别着急,以后和公社想想办法去当代课教师吧。”
苏试从小不是刻苦用功的类型。但当逐渐静下心来,他意识到,做代课老师或许是一条出路。如果通过自学达到66届高中文化水平,就可能当上民办代课教师,就能够“就业、养活自己”了。
但是困难重重——白天,要上工挣工分,要树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典型形象。晚上没有电灯,到抽水的船上搞点废柴油做个小灯,却亮度太低。苏试本就近视,往往是眼睛、书本和小灯越靠越近,“嘶啦”一声——额前的头发被燎去,第二天的鼻涕里也是黑灰。
房子的冬天是室内外一样冷,结一样厚的冰;夏天若是下雨,则除去四面不靠的床铺上面的屋顶不漏雨水,其余地方都下雨。饥饿寒冷和酷热蚊虫使人难以专心看书,但最烦心的还是,不能公开看文化书籍,怎么办?把《毛泽东选集》“四卷”的封面拆下来做成书籍外壳;演算题目的纸张及时送进灶膛,好不容易做出的难题直接就记在书上。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