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驻汉总领事马天宁:鄂法合作是中法合作的实验室
原标题:法国驻汉总领事马天宁:
鄂法合作是中法合作的实验室
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法国驻武汉总领馆传来好消息:赴法签证审核今日起缩短至48小时。总领事马天宁说,此举将进一步扩大武汉领馆的签证量,增加法国对华中地区的吸引力。
马天宁介绍,在中法建交50周年背景下,武汉总领馆将举办多场精彩的中法交流活动。
在高等教育领域,从3月开始,领馆将举办留学法国主题日、法语周等活动,希望借此增加湖北省赴法留学生数量,这也是两国深化双边关系的未来所在。
在文化旅游方面,4月份将在汉举办一年一度的“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总领馆还积极组织法国企业,准备参加5月18日在武汉举行的第七届华中旅游博览会。
围绕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总领馆将与武汉市共同打造中法可持续生态新城项目。马天宁介绍,这个项目已确定选址,相关构架工作正在顺利推进。“我们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生态街区的建设,而是要建立一个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马天宁认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布局很关键,除了注重生态环保,还要让市民感觉到自己是城市的主人,从生活环境中找到亲切感、和谐感。
马天宁去年9月来汉上任,他印象中的湖北就是一个“小法国”。这不仅是因为湖北和法国人口数量相近,更在于双方数十年来从不间断、卓有成效的合作。“今天,湖北省说法语的人数占到全中国讲法语人群的11%,这一比例远远超过湖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比例。”马天宁自豪地说。他特别指出,法国和湖北的合作有一个明显特点:富于前瞻性,都是引领未来10年乃至20年潮流的项目。“可以说,法国和湖北的合作是中法合作的‘实验室’”。
上任伊始,马天宁就对自己的工作目标作出规划,重中之重的是落实中法生态新城项目。“英语中有句话,跳探戈舞得两个人一起。对于这个项目,我们和湖北武汉有高度共识。现在的任务,就是脚踏实地做工作,让项目实实在在地推进。”马天宁说,希望将来有一天,项目全部建好后,自己能作为创始人之一被邀请回来参加竣工仪式。此外,马天宁还希望任内能进一步巩固武汉至巴黎的直航航线,在武汉建设一所法国国际学校,让法国侨民在这里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安心。
“作为总领事,我还有一项任务是让更多的法国人认识湖北武汉。”马天宁表示,总领馆将大力协助提升湖北武汉在法国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法国人到这里来。他介绍,总领馆正积极参与筹备在法国举办的巴黎武汉文化周和创意武汉国际时尚节。法国有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武汉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人才。希望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把法国的设计理念和创意带到武汉来,让武汉的人才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巴黎展出。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一座快速发展的城市。在城市的丛林中,隐藏着很多文化、艺术、时尚的元素和人才,他们就像一颗颗珍珠。武汉面临的挑战是怎样把他们发掘出来,让珍珠的光彩更加璀璨夺目。”马天宁说。
中法建交曾被称为“外交核爆”
1964年1月27日,北京和巴黎同时公布中法建交联合公报,轰动国际社会,被国际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
前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称,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不希望看到中法建交,在两极世界格局,敢于“冒犯”两个超级大国是大忌。因此,将中法建交比作“外交核爆炸”一点也不为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毅说,毛泽东和戴高乐是新中国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缔造者,虽然领导着两个政治体制完全不同的国家,但在反对当时美苏主宰世界、奉行独立自主外交、建设独立国防和工业体系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吴建民分析称,戴高乐希望与中国建交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为了彰显法国独立性,同中国建交可以增加外交回旋余地。第二,戴高乐认为中国迟早会崛起。
中法建交打破了二战后美国对华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推动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初迎来建交的高潮期。
中法交往创造多个第一
● 1964年,法国在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
● 1966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航空运输协定。
● 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西方大国。
● 1978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 1982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
● 1997年,法国是第一个决定不参加日内瓦人权委员会涉华提案的西方大国。
● 1997年,法国在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
● 2001年,法国开创了西方大国与中国进行战略对话的先河。
● 2002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互设文化中心。
● 2003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互办文化年。
凤凰专访:
相关阅读: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